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养鸭专业村的“科技经”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7-20  

  早就听说江苏省沛县大屯镇王坑村是当地有名的肉鸭养殖专业村,可记者近日前去采访时,却没有看到一间砖砌的鸭舍,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洁白的塑料大棚倒显得格外壮观。莫非记者记忆有误,这里是蔬菜专业村?

  “嘎嘎嘎”,几声悦耳的鸭叫声消除了记者的疑惑。循声走去,原来先前看到的塑料大棚全是半封闭式的,底部的薄膜都被卷到了半腰间。从每个大棚的外面,记者都能清楚地看到,数千只鸭子在里面或立或蹲、或追逐嬉戏或闭目养神。

  “我们这的鸭子都是养在大棚里的。”三组村民张宪珍看到记者在大棚外观望,一边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去参观,一边和记者攀谈起来。“鸭子养在大棚里,通风、密度、湿度都好控制,成活率高、生长快。”张宪珍告诉记者,这几年,她和村里人一样,尝尽了科技致富的甜头。“以前全家跑运输,一年最多挣个万把块,现在每年养六七茬鸭子,至少可挣上三四万元。”

  闻讯赶来的村支部书记张秀义乐呵呵地说,村民养的都是高品质的樱桃鸭,一般38天就可出售,重量每只可达三公斤。自从发展高效肉鸭养殖产业以来,村里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去年增加了一千多元,达到4850元,今年突破5000元没有问题,40多户贫困户也因为养鸭而脱贫致富。

  “向村民们传授新科技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村要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张秀义说,多亏了村里的畜禽养殖公司,他们不但与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确保每只鸭至少为养殖户增收1.5~2元,而且还经常请专家给农户讲技术、上门辅导,尽量让高效的养殖技术在更多的养殖户中传播。

  记者随之参观了这家畜禽养殖公司。这是一个投资1600多万元,集种鸭养殖、孵化、宰杀冷储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每天的肉鸭宰杀量达1.5万只。“国家强调科技入户、自主创新,我们这些农字头的企业就应该主动响应号召,为农民的发家致富保驾护航。”畜禽公司副总经理郝允平说。

  郝允平告诉记者,为了在村民中推广高效规模养鸭新技术,公司和村委会没少费心思。虽然村民们知道郝经理在投资办公司之前,曾在县科委的养殖基地干了20年,但他们就是不相信,38天可以养出6斤的鸭子。为此,公司向农户们承诺,谁要愿意来上郝允平的养鸭技术培训课,不但不收培训费,而且还管吃管喝,每天发3~8元的误工费。后来又通过党员、大户示范带动,村民们眼见为实,这才逐渐加入到养殖肉鸭的队伍中来。目前,全村从事养鸭产业的农民已经达到了600多人。

  “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是重要的,但也要根据地方的实际,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郝允平在陪同记者参观农户肉鸭养殖现场的同时,不断向记者介绍。他说,村民们养鸭成活率一般都在98%以上,且抗病能力强,这与养殖户和公司一起进行长期的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

  在村民王本乐的养鸭大棚里,记者看到了一个四平方米左右的塑料小棚,小棚里架了一张离地一米左右的网床,郝允平说,这就是育雏室,雏鸭要在网上养殖10天,才能“下床”。通过网上育雏,煤球炉在网下加温,可以避免因为地上湿气大而导致雏鸭成活率低的缺陷,这些技术都是村民们在长期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

  站在王坑村村头,张秀义给记者描绘了下一步的发展蓝图。他说,现在村里养鸭的人越来越多了,技术也一天比一天成熟,为了让想养鸭的村民全部实现高效规模养殖,村里要建一个500亩的生态肉鸭养殖基地,从雏鸭到成品鸭,全部实现网床养殖,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依靠科技,先让“钱袋子”鼓起来!(农民日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