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品新法的核心着眼于提高农产品中化学品残留的检测标准。其中的“暂定标准”对从国外进口的135种农作物、724种农药设定了97000多个限量标准;对其它无限量标准的则一律采用0.01PPM(即每100吨农产品中,化学品残留量不超过1克)的标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现行制度只对130种农作物、229种农药设定了近9000个限量标准,仅为新标准数量的1/10。
中国检验检疫专家称,新法意味着出口日本的农产品几乎不允许含有任何农药残留,这对中国以分户经营为主的农产品生产方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日本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约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3,以日本为主销市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占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总数的近40%。
随着“大考”逼近关口,中国许多农产品出口企业正在把忧心转化为行动,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发力”来应对日本食品新法。
“由于欧盟市场已经出现下滑态势,我们正全力以赴,从田间指导、产品自检等源头做起,预计公司对日本出口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山东安丘外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云振杰说。
欧盟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由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欧盟食品新法检测标准提高,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产生了影响。以农产品出口大市青岛为例,今年一季度,青岛市对欧盟出口农产品2984万美元,同比下降12.9%;而对日本的出口则保持了11.3%的增长态势。
“对日本市场的快速增长态势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日本进口商担心新法实施后中国农产品有效供给减少,因此纷纷催促中国企业尽快履行订单。”山东泰安绿龙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清章说,“去年前四个月,公司向日本出口菠菜300吨,而今年同期已经出口700吨,是去年的2倍还多。”
但这种增长只是短期的,闫清章告诉记者,因为无法达标,泰安市一些小型农产品出口企业已萌生放弃日本市场的念头,但一批主导出口市场的大中型标准化生产企业纷纷采取了从源头做起的应对措施。
为了达到日本的检测标准,在绿龙食品拥有的5000多亩蔬菜生产基地里,所有使用的农药都由日本贸易商推荐,同时按照日方规定的用药安全期、安全量施用。在出口之前,日本贸易商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将先对出口蔬菜进行抽查,以保证在日本顺利通关。“对于企业而言,高标准的管理流程意味着产品成本的上升。但从长远来看,日本新法的实施对于中国转变农产品种植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意义是深远的。”闫清章说。
在4月底中国最高立法机构进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案审议中,已经明确提出,中国将逐步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市场上销售的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追根溯源,查明责任,依法处理。
草案明确规定,一些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农产品;以及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将一律被禁止销售。
多年从事食品安全研究的青岛检验检疫局专家管恩平说:“外有出口利剑高悬,内有国家法规严管,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望藉此跨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