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已于12月13日—18日在香港举行,整整一周时间中的大部分花在平衡农业方面的纷争尤其是棉花贸易上。实际上,近期国际会议一直被这个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在比利时,11月底,由最不发达经济体组成的G90集团会议最关注的议题是发达国家的棉花出口补贴。在几天前的日内瓦,WTO全体理事会会议时也面对同样的困局:以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20个发展中国家成员强调,只有在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和农产品关税的前提下,他们才会讨论进一步开放工业产品和服务贸易市场。在上周末的伦敦,七大工业国?G7?财长会议,也特地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财政部长参加对话会,呼吁美国及欧盟消除各项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
影响全局的直接焦点是:发展中国家激烈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尤其是棉花实行高额出口补贴政策。
一个经常使人困惑的问题是:在发达国家,农业部门通常并不是国民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什么它们不顾国际压力,长期执着于农业补贴呢?这个问题对理解当今全球贸易至关重要。
首先被想到的答案或许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在农业部门,所以才需要对其特别地照顾。可是,了解现代农业的人都知道,现今的农业生产早已不是“刀耕火种”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了,反而成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而,即便没有补贴,发达国家的农场主也不会在国际市场上吃亏。事实是,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也都是农业强国。
看来,要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如此“偏爱”农业部门,还需要寻找别的视角。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决策过程。虽然农业补贴政策的鼓吹者总是声称补贴是对整个国家有利的,但是观察一下现实的贸易政策制定机制的实际形成过程就可以看到:常常并没有所谓的国家福利,只有个人的欲望和集团的利益。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国际贸易政策其实还是一种收入分配政策,在影响国家之间福利的同时,还会对本国各阶层的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需要对这一点做简要说明。
首先应该注意到,出口补贴会抬高国内农产品的价格,这会对不同利益群体造成正反不同的影响。因为,国内价格不上升,农场主就会倾向于出口而不是在国内销售。所以,农业生产部门将是补贴政策的最大赢家:在获得数额不菲的补贴的同时,产量也得以扩大。另一方面,政府必须用国家税收支付这笔补贴,并最终由纳税人“埋单”;另外,广大消费者还需要忍受农产品价格上升之苦。其次,综合起来,经济学原理清楚地告诉我们:后者的损失必定大于前者的获益。从全社会角度,补贴绝对不会增加发达国家的整体福利;而考虑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些受害者,农产品补贴就更是损人不利己的了。
然而,发达国家愿意这样做。政府的一个考虑可能是在衡量补贴政策的成本收益时,给了农业生产者一个更大的权重。也就是说,同样是1元的得益或损失,对于不同利益集团,在政府看来并不是一样的。这样,虽然补贴总体上会带来损失,但由于政府把农业部门的利益看得更重,所以经过加权之后的总福利仍然可能是正的。这就解释了农业补贴政策的实行。
进一步,发达国家通常更加看重农业部门的利益,可以从集体行动的逻辑上得到有力的解释。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奥尔森曾指出,虽然有些个人或企业有共同利益,但他们的利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影响政策的行动或者说集体行动,虽然对一个集团是有益的,但它并不一定对集团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利。结论是,只有集团较小或者组织得较好时该集团才会在政治上采取有力的行动。
具体到农产品补贴这个案例。虽然消费者的损失肯定远远大于生产者的得益,但是消费者的损失平均起来每人每年不超过几个美元,因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件事。特别是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其他食品中的一部分成分被购买而不是直接出售的。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美国公民知道美国实行农产品出口补贴,并确实使他们的生活费用提高。相反,农场主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配额对他们的影响。对任何一个农场主来说,补贴可能就是意味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的收益。而且,农业生产者是一个有组织的集团,他们有能力团结起来进行集体行动,游说国会议员,做出政治贡献。因此,一项无论怎么计算都是成本大于收益的补贴政策几乎在政治上不受挑战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