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畜产品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逐步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促进农牧民增收、农业增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各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主题,努力克服重大动物疫病带来的不良影响,全国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全国实现肉类总产量7650万吨,同比增长5.6%,禽蛋产量2860万吨,同比增长5%,奶类产量2845万吨,同比增长20%。规模化进程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2004年,全国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已达4万多个。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大约占到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的20%以上,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
生产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在优势畜产品区域规划实施的促进下,全国已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并向南北两侧逐步扩散的生猪生产带;以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为主的肉牛生产带;以西北牧区及中原和西南地区为主的羊肉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的肉禽生产带和以中原省份为主的蛋禽生产带;以及以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为主的奶业优势生产带。2004年,我国生猪产业带10省区的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总量的64%,肉牛产业带7省区的牛肉产量已占到全国总量的67%,6个禽蛋主产省的产量占到了全国禽蛋总量的73%。畜牧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正在形成,区域化发展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饲料工业产业化成就辉煌。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饲料工业产品总产量达7849万吨,同比增长14.46%。预计2006年产量将突破1亿吨大关,同比增长10%左右,饲料工业产值将接近3000亿元。动物疫病大规模暴发和原料价格大幅度波动,加速了饲料企业的产业化进程,一批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加快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全国排名前10位饲料生产企业的饲料产量已占全国饲料产量的21%左右。
草业生产建设步伐加快。草业生产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进一步完善。截至2005年,全国已落实草原承包面积30多亿亩,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0%,有效调动了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牧区和半牧区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生产方式逐步转变,2000多万头牲畜从天然草原放牧转变为舍饲圈养。一些地方积极引导草业产业化经营,年加工干草产品200多万吨,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