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当局近年以“非法捕鱼”为由拘捕起诉并且处罚中国渔民,给这些朴实无知的人们留下了恐怖的回忆。两年多以前,被关押在菲律宾巴拉望岛监狱的中国渔民曾经达到160人之众,给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的领事保护工作带来不少压力。如今记者从中国大使馆了解到,通过领事官员的交涉和法律程序的进行,大部分被押的中国渔民已平安返回国内,但有17人目前仍被羁押,等候法律程序结束。
事实上,中国渔民在菲律宾水域和南海争议水域捕鱼导致的摩擦事件正在减少,2004年以来并没有新出现的案例。过去的痛苦经历被报道后,已在一定程度上令国内渔民引以为戒。而菲律宾渔业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军方,也早已形成了针对非法捕鱼的对策体系。
首先,菲律宾在政治上坚持一贯的海权立场。尽管中菲两国之间对南海部分主权争议没有解决,但菲律宾始终单方面宣告享有200海里甚至350海里宽的专属经济区,为其有权决定其经济水域内生物资源的可捕捞量创造前提。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菲律宾当局要求区域内其他国家遵守其国内法规,捕捞必须取得执照。据统计,印尼和菲律宾是世界上扣押外来渔船最多的两个国家,而“无照侵入他国水域捕鱼”正是这些渔船被扣押的首要原因。
其次,在舆论上主打“环保牌”。2003年被押中国渔民回国前,曾在巴拉望机场遭受环保主义者示威围困。这一事例说明,以巴拉望省为主的地方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对外维护自己捍卫生态资源的形象。尽管南海渔业和生物资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多年以来,菲当局并未将其视为无尽的宝库。自上世纪90年代,菲农业部就十分担忧所辖水域的渔业竞争,将过度捕捞形容为“割喉战”。为此,渔业当局与海岸警卫队和海军方面早已构成合作机制,一边宣称执行联合国有关保护渔业的公约,一边对外来渔船苛刻执法。
巴拉望省是菲律宾国际旅游胜地,建有珊瑚礁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地方政府为此实施多项法令,严禁渔民以爆炸、投毒等掠夺性手段捕捞。菲律宾媒体曾报道被扣的某中国渔船载有氰化物、炸药以及在黑市上价格昂贵的巨蛤、巨龟,虽然其有意无意地掩盖了扣押水域是否属于菲律宾管辖的问题,却在该国公众中引发了声讨。
最后,在司法上执行所谓“国民待遇”。据有关方面介绍,巴拉望岛的监狱甚至存在男女同监的现象。拥挤的牢房、超长的羁押时间、不良的卫生和饮食条件等等,并不是菲律宾当局对中国渔民的特殊歧视,而是该国司法程序中普遍存在的状况,即便当地渔民犯法,也同样不好受,这算是“国民待遇”。
带给被押渔民极大心理负担的,往往是对法律的无知。尽管中国大使馆及其领事官员根据国际人权保护的惯例,要求菲方人道公正处理,却无法阻止起诉和处罚。诉讼一旦进行,误入菲律宾海域的中国渔民至少会遭到“非法入境”和“非法捕鱼”两项处罚。
中菲外交总体处在历史最好时期,理应排除不和谐音。正如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的呼吁,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中国外交大局下,国内地方政府和渔业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尽可能消除非法捕鱼活动。政府部门也要积极促使中国渔船遵守国际渔业的游戏规则,尊重国际渔业资源的养护。中国渔民要自觉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