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特征
潜伏期3~8天。病牛突然发病,开始1~2头,很快波及全群,病势凶猛,体温上升达40℃以上,一般持续2~3日。在发热的同时,病牛精神沉郁,肌肉震颤,皮毛竖立,食欲,反刍减少或停止,皮温不稳定;眼结膜充血、水肿,流泪,怕光,眼角流出粘液脓性分泌物;怀孕后期母牛常发生流产或死胎。该病病程为3~5天,大部分牛发病呈良性经过,若能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病死率在1%和2%之间,部分牛可因长期瘫痪被淘汰或因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二、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①平时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的体质,防止牛过于疲劳;②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宽敞透明,通风及时;③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如种树、设置遮阳棚等,防止奶牛体温突然升高或中暑;④定期用生石灰、草木灰进行圈舍消毒,并做好消灭蚊、蠓等吸血昆虫工作。
三、治疗方法
①高热时,可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40~50毫升,或安痛定注射液50~60毫升,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②采用抗菌药物,以预防继发感染;青霉素300~320万单位,链霉素200~300万单位,混合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③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000毫升,配合20%安钠咖注射液20毫升、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各2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2次;④呼吸困难者,可肌注或皮下注射尼可杀米注射液10~20毫升;⑤四肢关节疼痛的,可静脉注射10%水杨酸钠注射液150~200毫升;⑥发生肺水肿的,可静脉注射20%甘露醇注射液1000毫升;⑦恢复期应注意调节牛的胃肠功能,加强护理,可提高用药的疗效,促进病牛的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