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料资源 » 正文

高赖氨酸玉米在猪饲料中的应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5-11  

 玉米是重要的能量饲料,普通马齿玉米(以下简称普通玉米)的蛋白质品质较差,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色氨酸缺乏,影响畜禽生产性能。Mertz(1963)发现,Opaque-2(O2)基因能改变这种缺陷,使胚乳中的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成倍提高,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成了高赖氨酸玉米。但那时培育的高赖氨酸玉米是软质胚乳,其产量和抗病虫能力也不及普通玉米,给生产和加工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又在O2基因背景下引入胚乳修饰基因系统,克服了软质胚乳的缺陷,既提高了籽粒硬度,又取得了较高的产量。为了区别于以前所说的软质胚乳的高赖氨酸玉米,新品种被称为"优质蛋白玉米(Quality Protein Maize,简称QPM)"。现就高赖氨酸玉米(O2和QPM)在猪饲料中的应用情况作一概述。
    1 高赖氨酸玉米的营养特点
    玉米胚中蛋白质含量高、品质好,而胚乳中不仅蛋白质含量少,而且品质差。普通玉米蛋白质总量中醇溶性蛋白多,占50%~60%,谷蛋白含量少。醇溶性蛋白缺乏人和单胃动物营养所必需的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色氨酸,而谷蛋白则含有较丰富的赖氨酸和色氨酸。因此普通玉米蛋白质品质较差。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的高赖氨酸玉米,其醇溶性蛋白质含量由普通玉米的55.1%下降至22.9%,而谷蛋白质含量由普通玉米的31.8%上升至50.1%,因此赖氨酸、色氨酸含量得以提高,从而改善了其蛋白质品质。
    许多国家都在培育高赖氨酸玉米,品质不一。赖氨酸含量一般在0.33%~0.54%之间,平均0.38%,比普通玉米高46%,色氨酸含量平均为0.083%,比普通玉米高66%。高赖氨酸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其他各项指标相似。以上分析指标表明,高赖氨酸玉米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玉米,因此有些学者叉称之为"增值玉米"。
    2 高赖氨酸玉米的生物学评价
    Sullivan等(1989)报道,QPM干物质、总能的消化率与普通玉米一样;消化能、代谢能高于(P<0.05)普通玉米,分别为16.64/16.43kJ/kg、16.18/15.88kJ/g;氮的消化率(全收粪法)高于普通玉米。Burgoon等(1992)报道了相似的结果,而其采用回肠食糜法测定的氮消化率QPM仍高于普通玉米。但Cromwell(1969)报道,O2玉米表观干物质的消化率低于普通玉米,分别为84%、86.7%,其原因不详。
    Sullivan等(1989)用回肠瘘管法测定的氨基酸表观消化率,高赖氨酸玉米中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和缬氨酸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玉米,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的消化率要低于普通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的色氨酸消化率比普通玉米高11个百分点,其他氨基酸差异比较小,变化在1~5个百分点之间。硬质胚乳的QPM与软质胚乳的Opaque-2玉米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也很小,硬质胚乳QPM的总能、氮、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表观消化率要高于软质胚乳的O2玉米,而亮氨酸、赖氨酸两者一致。Buugoon等(1992)、金水仙等(1997)也报道了高赖氨酸玉米的赖氨酸、色氨酸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玉米。O2玉米表观消化率的提高是由于其玉米醇溶蛋白含量较低(Mertz等,1964;Mosse,1966),而醇溶蛋白在猪(Becher等1995)、婴儿和鼠(Albanese等,1949;Kliger和Kerhl,1950,1952)中消化率很低。
    Cromwell,等(1969)报道,饲以97%O2玉米的猪,其氮的存留量极显著高于(P<0.01)普通玉米组,也高于由普通玉米添加非必需氨基酸而构成的等氮日粮组(0.920、0.376、0.503g/wt·kg??0.734?/d)。当O2玉米添加一定数量的葡萄糖以使日粮氮含量低至与普通玉米一样时,前者仍存留较多的氮(P<0.01),尽管两者在吸收已存在差异(O2 82.3%、普通玉米组77.1%),但主要原因是O2玉米沉积氮占吸收氮的比例高于普通玉米组(分别为49.8%、35.2%),这反映了O2玉米较高的生物学价值。高赖氨酸玉米氮存留高的原因与其优质的蛋白质有关,普通玉米必需氨基酸不平衡,消化吸收氮中缺乏赖氨峻和色氨酸,这削弱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使氮存留较低,这一结果与Sullivan等(1989)得出的结果一致。金水仙等(1997)也认为,不论从氮的生物学价值还是从氮的沉积来看,高赖氨酸玉米的蛋白质品质均好于普迪玉米。
    3 高赖氨酸玉米对猪生产性能的影晌
    3.1 软质胚乳的O2玉米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Cromwell等(1967)在断奶仔猪饲料中应用软质胚乳的O2玉米的试验表明:用97%O2玉米作为唯一氮源时,O2玉米组的日增重和饲料效率都优于(P<0.01)普通玉米组,认为这是由于O2玉米在必需氨从酸平衡上更能符合猪MRC的标准,同时较低的亮氨酸/异亮氨酸比值促进了异亮氨酸的利用、当作普通玉米的基础上单独添加赖氨酸或色氨酸,使其达到O2玉米的水平时,并没有改进猪生长性能,但添加色氨酸的效果要优于添加赖氨酸的效果,这表明在低蛋白质水平日粮中,普通玉米更缺乏色氨峻;当同时补加赖氨酸和色氨酸时,生产性能明显改善,说明O2玉米的优质在于赖氨酸和色氨酸两者含量的提高,而不仅是赖氨酸或色氨酸某一种的提高,这与Cromwell(1967)在鸡上的试验结果一致。
    3.2 硬质胚乳PQM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3.2.1 仔猪 Sunivan等(1989)报道,在低豆粕型日粮中,用QPM等量代替普通玉米,QPM组(0.96%的赖氨酸)生长性能优于普通玉米组(0.85%的赖氨酸)。Cromwell等(1967)、Sihombing等(1969)、Marroquin等(1973)对断奶仔猪的试验表明,当用同等数量的豆粕,配成较低蛋白水平饲料时,O2组的生长性能要好于普通玉米组。但Burgoon(1992)报道,两者的生产性能一致,因为是含0.99%赖氨酸的普通玉米日粮,已满足了仔猪的需要,因而含1.05%赖氨酸的QPM组日粮显示不出其优越性。Suvilvan(1989)发现,在相同赖氨酸水平(0.96%)的玉米豆粕日粮中,QPM组断奶仔猪的生长速度不如普通玉米组,原因不详。然而Brurgoon(1992)把赖氨酸水平配制成1.05%时,QPM与普通玉米组的生长性能一致。
    3.2.2 生长猪 试验表明,蛋白质水平较低的玉米豆粕型日粮,QPM等量代替普通玉米,日采食量、日增重增加(P<0.01)普通玉米组,当增加普通玉米组的豆粕用量使两组日粮的赖氨酸相等(0.7%)时,日增重相同,但QPM日粮组的饲料报酬低4%(P<0.05)(Sullivan,1989)。
    3.2.3 肥育猪 在低蛋白质水平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用QPM等量代替普通玉米,日采食量、日增重增加(P<0.05),饲料报酬趋于改善(P<0.05);当赖氨酸水平(0.66%)相同时,日增重、饲料报酬和日采食量一致,QPM日粮可降低蛋白质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Burgoon,1992)。这与QPM在生长猪(Sullivan,1989)、O2玉米在生长和肥育猪(Cromwell,1969;Gipp和Cline,1972;Asche,1985)的结论一致。Burgoon(1992)报道,用较低蛋白质水平豆粕(6%)+赖氨酸+色氨酸日粮饲喂肥育猪的生长性能不如普通玉米+高蛋白质水平豆粕日粮,认为是缺少一种必需氨基酸,但是缺哪一种氨基酸并不清楚,Wshlstrom(1977)报道,赖氨峻是O2玉米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苏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金水仙(1997)报通,用中国农科院培育的QPM(中单206)等量替代普通玉米,在生长猪阶段,QPM组生产性能有改善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在肥育猪阶段(体重>60kg),QPM组的日增重高于普通玉米组(P<0.05)。
    4 对血液指标的影晌
    Asche(1985)报道,用高赖氨酸玉米与普通玉米在不同赖氨酸水平(0.80%、0.95%、1.10%、1.20%)配合几组等赖氨酸日粮,仔猪血浆尿素氮和血浆赖氨酸浓度几乎没有差异。这一结果与Veum等(1973)、Volz等(1975)的结论一致。然而Cromwell(1967)发现,比玉米日粮组猪较普通玉米补加氮源(赖氨酸+色氨酸)组猪有较高的血浆倾氨酸含量,QPM在猪不同阶段对血浆指标的影响作用未见报通。
    5 对胴体指标的影晌
    除胴体稍短外,赖氨酸含量相等的高赖氨酸玉米日粮与普迅玉米日粮对胴体重、背膘厚度、眼肌面积、瘦肉率没有影响(Asche,1985)。Cuning-ham(1973)发现,喂高赖氨酸玉米组猪(10%的粗蛋白质)比喂普通玉米加豆粕(14%粗蛋白质)组公猪的胴体短,但未在阉公猪、阉母猪中发现此结果。Veum等(1973)、Volz等(1975)也发现两者无差异。金水仙(1997)报道,QPM等量替代普通玉米,QPM组比普通玉米组猪的瘦肉率高2.6个百分点,第6~7肋骨背厚度降低1.06cm,差异显著(P<0.05),这可能与QPM组日粮赖氨酸含量高有关系。
    6 结论
    高赖氨酸玉米的营养价值与饲用价值均优于普通玉米,在改进胚乳使其硬度和产量提高后,是一种替代普通玉米的优质畜禽饲料。我国高赖氨酸玉米育种工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对其营养价值还鲜见系统的报道,需作进一步研究以利于推广。*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