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通过对发病虾区的调查,就白对虾暴发病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白对虾暴发病的特点
1.发病时间提前南美白对虾引进的头几年,发病时间大多在7月底~8月底发病,而近两年来白对虾的发病时间提前了,发病时间也延长了,从5月中旬至10月中旬都有发病,以8月份尤为严重。
2.发病虾的种类增多不仅白对虾发病,其他种类的虾也都有发病,尤其是东方虾、斑节虾,发病特别严重。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病毒病发病率占80%。
3.白对虾发病种类增多细菌性病有:烂鳃病、肠炎病,红体病等。病毒性疾病有:白斑病、病毒性出血病。其次纤毛虫类病等寄生虫病也越来越严重。
4.发病后药物的治疗效果不明显发病期间,各养殖区使用了生石灰、漂白粉、敌百虫、硫酸铜、磺胺类药物、红霉素、病毒清、硫酸亚铁、鳃病康等10多种药物,方法有全池泼洒和内服等,但治愈率较低。
白对虾暴发病的原因
1.池塘环境因素这些养殖池塘多为老化池塘,90%的为已养20年的老池塘,池底腐殖质增厚,80%的池塘历年不清整,这样一来就为细菌、病毒的孳生创造了条件。多数养殖者是一排干池水后不再清整,来年进水后继续放养,清池消毒也只用茶籽饼消毒,茶籽饼消毒主要杀死野杂鱼类,对细菌和病毒及寄生虫的杀灭作用不大,起不到彻底消毒的效果。
2.水域环境因素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发病因素,近几年来主要来自于海水污染,水质恶化,海水中的理化因子超标。如pH值、溶氧等,加之放养密度过大,大量投饵施肥,又缺乏经常性的水质调节,导致虾病的发生。内陆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发病原因,大多因为池塘换水条件差,一池水养到底的养虾模式,造成池水pH值偏低,水质酸化,溶氧降低,白对虾生长和摄食遭到严重抑制,从而诱发虾病。另外,进排水系统设施不合理也是部分养殖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些养殖场进排水用的是同一条渠道,造成恶性循环,致使虾病交叉感染。
3.种质退化因素品种退化问题比较严重,一些繁殖苗种的育苗厂家,育苗所用的亲虾是从当年养虾池中选出来的养殖虾,真正夏威夷苗种极少,多数近亲交配比较普遍,致使白对虾优良性退化,抗病能力降低。近年来各地引进和外购苗种频繁,缺乏严格的苗种检疫和苗种消毒制度,难免造成虾病的水平传播,这也是对虾暴发病的一个原因。
4.药物因素一些制药厂家、个体鱼虾药经销商盲目夸大自己药物的作用,生产和经销劣质鱼虾药,以致延误了防治时间,出现了不良效果。像漂白粉这种含氯消毒剂,时间长了有效成分容易挥发,购买时在包装和时间上必须把握好,有的漂白粉其有效氯含量仅为8%,养殖者使用了这样的漂白粉不仅起不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反而增强了细菌病毒的抵抗力。另一方面,有的虾农也缺乏虾病防治知识和药理常识,往往有病乱投医,不能正确对待虾病、对症下药、准确计算和称量药物,有时剂量不足,用后不见效果,使虾类产生抗药性,以后连续多次用药不见效果。
5.饲养管理因素很多养虾场和专业户是有什么喂什么,有多多喂有少少喂,使虾时饱时饥。一次性投喂过多,对虾不能及时摄食完,不仅造成饵料浪费还造成水质污染。目前,厂家生产的配合饵料品种多样,容易引起虾农见啥料想喂啥,但是喂不同型号的饵料要有转料过程,不能一天喂多种料,由于对虾对饵料不易适应,很容易使虾胃受到刺激,易得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症。在虾病防治问题上,往往是重治轻防,平时虾不发病时,舍不得花钱买预防,一旦发病,就措手不及。有的早期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造成蔓延。部分养殖户忽视“三消四防”工作,还有的养殖户对死虾处理不当,到处乱丢,对发病虾池使用过的工具不经消毒继续使用,造成虾病水平传播。
虾病防治与对策
1.对防治工作引起重视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尤其要抓好池塘建设,对淤泥过厚的池塘要清整改造,并加强水系配套建设,改善池塘环境条件。做到不清塘消毒不放养,虾苗未经检疫、消毒不放养。在养殖过程中要对饵料消毒、对池塘进行 定期消毒。尽可能切断传染途径,减少发病因素。
2.科学投饵必须投喂高效优质的配合饵料,做到合理投饵,根据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要和当时的生活状态进行饵料调整,避免盲目投饵,造成饵料浪费,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搞好水质管理养殖前期,以添加水为主,中后期视水质情况适当换水。开始时每天添水5厘米,至水深达到1.5米,同时根据水色透明度适时追肥、换水来调节水质。定期用生石灰15~20千克/亩,调节pH值,促进对虾的蜕皮生长。
4.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增强防病意识,配置、配全检测仪器,定期帮助养殖单位和养殖户作水质监测, 预报病情做到及时发现病情、准确诊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从而及早控制虾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