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从疫病、法规、"猪/玉米"比价透视养猪业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2-28  

 

  (一)控制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1.养猪用地紧张,密度过大,我国地少人多,特别是农业地区主要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还包括东北地区、四川及云南省等),人口密集,同时也是养猪密集的地区。在欧美国家,养猪密度和养殖业能够使用多少空间都有法律规定,而我国没有相关的规定,养猪数量和养猪密度都比他们大的多,必然产生环境和疾病问题。
特别是在大型集约化猪场,猪的饲养密度非常大,一个年出栏1万头的猪场占地一般就在15 000平方米左右(不算附属结构)。这么大的密度为环境的污染、猪的微生物污染及猪群间相互感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目前已经遇到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猪的健康(包括疾病的控制、饲料安全、猪的遗传资源保护问题及其他技术问题)。
  2.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常发生的猪肺疫、猪丹毒等疾病现在肆虐已不太严重,用抗菌素比较容易控制。近些年来,我国养猪场以传统性疾病为主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密度大,一旦病原侵入易感猪群,很快涉及全群,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首先如蓝耳病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或是后者与非典型温和型猪瘟混合感染,在江浙、山东、河南、河北及东北起伏波动的传播或危害很大。其次,是圆环病毒、流感在蓝耳病毒、猪瘟病毒协同下不断发生。总之,当前猪病是以猪瘟、蓝耳病等传染病为主体。尤其是蓝耳病阳性猪易并发或混合感染附红细胞体或流感、呼吸系统综合征等。
  另外,有些猪病多由原来的典型向非典型的温和型或亚临床型转变。如"温和型猪瘟"就是非典型猪瘟,病猪临床症状轻又不典型;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通常仅引起温和型疾病经过和隐性感染。但是妊娠母猪感染温和型或低毒力毒株时,可发展成"带毒母猪综合症",其母猪食欲和精神状况未见异常,但病毒侵袭子宫内的胎儿,造成木乃伊、流产、死胎(约占每窝仔猪的1/2~2/3),或者产出弱仔;有的发生先天性肌肉颤抖;有些所产仔猪虽然无明显病状,但是感染猪终身带毒和排毒,接种猪瘟后不易产生免疫应答,可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并且经易感猪传几代后,则毒力增强,但是仍然与石门系猪瘟强毒为同一血清型,造成猪瘟的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
  同时,猪瘟发病的方式由原来的单一感染为主转向温和感染为主的综合征。常见的有与大肠杆菌病与肺炎、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或轮状病毒性腹泻共同发生;与副伤寒或弓浆虫病并发;与猪气喘病、巴氏杆菌病或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附红细胞体与蓝耳病混合感染,或与流感并发等等。
  3.目前有很多疫病尚没有疫苗,疫苗的保护率也不可能达到100%。因此,还要由防疫猪病再上一层楼,即施行猪群的保健,使猪群无疫情,不发病。猪场场长必须确立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群体保健的观念。
  第一,强化猪群免疫监测。猪群免疫后10~14天,应抽10%左右猪的血液、分离血清送检,检测血清抗体消长情况,及时掌握群体免疫的效果,必要时补注疫苗。
  第二,坚持检疫淘汰某些传染病带毒的猪。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等单位采用RT-PCR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血清中猪瘟、圆环病毒、伪狂犬病、蓝耳病、乙脑、猪细小病毒等病毒。
  第三,净化疾病,要从后备公母猪的选种、选配开始。适时注苗免疫、配种。建立有利于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猪场、种猪测定中心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育种和防病双收获。
  第四,搞好卫生消毒,净化环境。增加每头母猪每年繁殖优质断奶仔猪的头数,是降低企业整体生产成本、提高经营利润和劳动功效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占繁殖周期4/5的配种舍和妊娠舍的工作关系。
  第五,要改善养猪环境,适当降低养猪规模及密度,采用多点隔离式养猪方法。
  第六,改善饲养方式,饲料中应该增加青饲料,杜绝霉变饲料,提倡全价饲料,保证猪群的营养需要。
  第七,提倡自繁自养或定点引猪,尽量少从其他地方引种猪。
第八,管理上尽量做到干净,良好通风,非猪场人员不要让进入猪场,严格防疫及消毒制度及健康档案制度。要灭鼠,因为鼠能传播不少猪病。
  第九,对一些细菌性疾病尽量采取净化,在目前阶段饲料中还要加一些抗菌素,但要掌握好量及定期更换。
  第十,在农村我们应该健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防疫机构,推行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推广土洋结合的杂交猪,增强猪的生活力,使农民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科学养猪及防病的现代技术。
  (二)《畜牧法》对养猪业的影响 《畜牧法》主要是针对养殖业中畜禽饲养方式与动物疫病防治的矛盾,养殖者不按规定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等,造成畜产品残留;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缺乏严格的制度,一些珍贵畜禽品种流失,假劣种畜禽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问题而进行起草的。
  1.起草该法的指导思想是引导、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保护和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为畜产品加工提供合格的原料,进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其基本原则主要是从我国畜牧业发展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畜牧立法的成功经验,把握阶段性和前瞻性,对一些好的政策措施以立法形式确定,并与相关法律保持衔接。
  3.畜牧法重点讨论的问题包括:
  第一,畜禽的定义。目前初步的定义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能正常繁殖三代以上的以经济利用为目地的家养陆生动物。
  第二,资源保护。将建立畜禽资源调查制度和资源保护的分级管理制度、新品种审定制度,并进行资源动态监测及严格的进出口管理。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建立保种场、保护区、资源库。
  第三,种畜禽生产经营。去掉建场审批制度,继续对种畜禽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进一步规范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
  第四,畜禽养殖。畜禽养殖生产过程是确保为畜禽产品加工提供合格原料,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该法一方面对畜牧业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政策引导,对规模养殖和农户分散养殖进行分类指导,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对畜禽养殖的投入品使用、防疫、环境污染控制进行了规范,同时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对猪牛羊等进行标识管理。
  第五,活畜禽交易与运输。
  第六,动物福利。对动物福利的问题在总则中作出了提倡性的规定。
  (三)"猪/玉米"比价对养猪业的影响
  1.一般认为猪/玉米比价5.5时为养殖盈亏平衡点,5月中旬,全国生猪平均收购价在8.12元/千克左右,同期玉米市场价为1.38元/千克左右,猪粮比价为6.0左右。对于养猪业是难得一见的高峰,所以不少人认为这是1997年和1998年的历史重演。
  市场曲线是波动的,但并不像理论上那么规则,历史也不可能完全重演。猪肉价格上涨不是偶然现象,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同时工业产品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涨。问题是猪的价格上涨能不能跟上粮食价格上涨的步伐,即"猪/玉米"的值将会如何变化。
  2.有关专家预计后期玉米价格仍将继续攀升,已处于高位的肉猪收购价格涨幅要达到玉米价格的涨幅很困难。但据季节影响,9月是玉米的收获期,新粮上市将压住其价格的上涨。从生猪存栏量上看,肯定是增加,所以肉价应该有所回落,但不会很大。
  3.能够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第一是国民经济,第二是相关原料价格,第三是市场需求。第一点肯定是稳定的,第二点比较稳定,第三点,猪肉一直是我国肉食品主要部分,占到67%左右,加上年初禽流感的影响,使占第二位置的鸡肉基本也被猪肉取代。所以目前猪肉消费比例能够占到80%以上。而且肉禽的存栏数量补充还需要一定时间,人们对鸡肉的消费热情回复也需要一定时间。这就保证了猪肉市场需求的强势。
所以,就算当前生猪补栏数量如1997年那样增加,但大的市场环境也已经变了,至少人口数量已经增加2亿。所以是不能简单同日而语的。只要养猪业不像养禽业一样暴发严重疫情,2005年生猪价格也是相对稳定的。
  4.提高养猪业竞争力的途径,一是扩大饲料资源,改革饲养方式;二是加大产业化程度,走生态养猪之路;三是积极执行安全优质的猪肉生产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养猪业上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