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猪疫苗研究的发展方向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2-21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猪只传统疫苗的应用在市场中占有很大比例,使用传统的方法加强疫苗的管理,更进一步研究免疫原性好的制苗菌(毒)株,改进生产工艺及自动控制培养抗原的方法,提高细胞培养技术,提高传统疫苗质量,仍是疫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进展,基因工程实验技术的应用,使猪用疫苗的研究和开发也得到迅猛发展,在很多领域内取得进展和成果,并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生产实用的新一代疫苗的可能性已大大增加。

    载体疫苗

    利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技术可以更有目的地获得稳定而无致病性的细菌和病毒,以疱疹病毒胸苷激酶缺失(TK-)变异株,以次变异株制备的疫苗易于和现场毒株相鉴别,将极大地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扑灭,利用该技术也能在各种载体系统中插入种种保护性抗原基因,经修饰的载体微生物能表达编码致病性微生物保护性抗原的外源性基因,无论细菌性或病毒性载体,均有可能产生同时具有活疫苗和死疫苗的优点,同时也具有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和活疫苗的有效性等优点。

    基因工程生组疫苗

    将具有免疫原性抗原决定簇的基因编码片段,插入到细菌、酵母、昆虫细胞以及能连续传代的哺乳动物的细胞基因组内,以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大量抗原,并以此制备只含有免疫原性的纯化疫苗。在兽用疫苗方面第一个商品化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预防仔猪腹泻的大肠杆菌菌毛K88、K99疫苗,并有口蹄疫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报道。此外,在体外表达编码可用作亚单位的蛋白抗体基因也是可能的,也可通过改善其基因表达系统和蛋白质分离提纯技术来增加对其应用的可能性。

    核酸疫苗

    DNA疫苗技术的应用已有颇多报道,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由编码某病原性蛋白抗原的基因及其真核重组表达载体质粒组成,经肌肉注射等方法将之导入动物细胞内,由宿主细胞表达目的抗原蛋白,从而诱发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核酸疫苗是上世纪9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生物学技术,是个令人鼓舞和具有很大潜力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合成多肽疫苗

    利用现有的技术已有可能以化学的方法人工合成具有免疫原性的多肽,并用作预防某些病毒感染的疫苗(合成多肽疫苗)。

    基因缺失苗

    在DNA或cDNA水平上让与病原致病有关的基因缺失,使缺损病毒株难以自发地恢复成强毒株,能正常增殖和复制,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这是发展活疫苗的理想途径。目前以这种方式研制的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TK和gp3缺失)已成功地投放到市场,切除肠毒性大肠杆菌LT基因A亚基因,而将B亚基因克隆到带粘着素菌毛(K88、K99等)的大肠杆菌中,制成活疫苗,已证实对仔猪黄痢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抗独特型疫苗

    含有直接抗自然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的种种抗体,即抗抗体。这种抗独特型抗体成为原抗原的一种影像,因此当以注射的方法将此疫苗接种动物体后,能诱发针对抗原的免疫反应。

    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 利用转基因植物技术生产疫苗的新技术。植物病毒粒子的结构非常稳定,可在天然宿主中积聚到很高浓度,这些病毒可用作载体插入所需外源抗原表位的编码基因,表达外源基因蛋白,并将此性状传给子代,成为表达生产疫苗的植物新品系,并通过对它的大面积播种、收获,达到生产疫苗的目的。目前研制的转基因植物疫苗中,以产毒性大肠杆菌LT-B疫苗最为成功,另外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蛋白)基因、口蹄疫病毒(FMDV)VPI基因、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糖蛋白(TGEVS)基因等也正在用作疫苗的研制,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具有广阔的生产前景。

    总而言之,疫苗免疫是预防猪病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在疫苗的开发和应用领域的研究正在发展和深化,当前热点主要在重组疫苗和生物工程疫苗等方面,而且遗传工程和生物学佐剂在疫苗工艺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猪病疫苗的开发将为养猪生产作出重大的贡献。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