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猪肉概念从2003年一拥而上,到2004年基本上还是赔钱赚吆喝。此说“无抗猪肉”,彼说“无公害猪肉”。面对众多的概念,有些生产者还搞不明白怎么回事,更何况消费者?然而却催生或推动了一种新的消费意识:消费品牌意识和安全绿色意识。在缺少统一标准和强有力的生产监督条件下,品牌就成了安全绿色消费的潜底线。
作为养猪业产业链的最末端——养殖环节,其生产周期最长,涉及问题最广,调控细节也最多,是确保食品安全绿色的第一关。然其品牌的市场价值却鲜有培育和利用。在2004年生猪整体短缺的情况下,也许品牌生猪显示不出其强大优势,那么在市场波动时,品牌生猪就可以占据有利位置,并保持稳定的价格。生猪养殖点多面大地域广,能否如“寿光蔬菜”、“栖霞苹果”那般,打出“XX生猪”的品牌?
协会要走市场路
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各类养猪协会、学会以及联合体,在信息和技术交流、组织生产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工作和努力,但是一遇到市场问题和改善政策环境时,便显得无能为力。撇开其历史根源等问题,其最主要的现象就是企业参加数量少,缺少与政府的协调和沟通。比如2004年禽流感期间,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发的《关于家禽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紧急通知》,从一定程度上既是家禽业某些行业协会的努力,也是政府对行业协会活动的重视、依靠和支持。我们养猪业的各类协会该如何争取行业利益,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职能止乎于此?
投资方与主管部门的关系
各地政府争相引进外资,养猪业也不例外。减免税收、土地免费使用等等各类优惠政策一一许诺。然龙头企业真来了之后,却没有预期的当地养猪业的发展与繁荣。除主管部门缺少对龙头企业的一定约束之外,比如免费提供技术、信息支持,注重当地市场的培育等等,更主要的是主管部门难以转换角色,诸如在生猪品种的改良、发展生猪养殖大环境的营造等细节工作上缺乏力度。企业有自己的标准,达不到标准企业不会接受你,即使地缘关系再近、数量再大。投资方、主管部门关系如何协调?
猪场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霉菌毒素对于2004年的某些养猪企业抑或个人来说是记忆犹新且教训惨痛的,由于猪食用了在田间就已霉变的玉米致使母猪流产,公猪精液质量下降,仔猪早发情、脱肛等,造成仔猪出生数、出栏量骤减,给养猪业主带来重大的损失。本该是一场完全可以在饲料原料选择环节便可避免的疾病,却一而再的不同程度的发生。从而也暴露了猪场管理不严格,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疾病防治应从用药治疗到预防再发展到保健阶段,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加强猪场的每一环节的管理,提高科学饲养技术水平。
李守远
----齐鲁牧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