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在平谷召开了第八届雏鸡销售代理年会,会议期间,记者就我国蛋鸡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采访了公司总经理孙皓。
谈到目前我国蛋鸡业的发展,孙皓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禽蛋产量在发生一个很显著的动态变化。发达国家总的产蛋经过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高速增长,到90年代趋于稳定,现阶段处于一个下降的阶段;发展中国家蛋鸡产业发展很快,尤其是90年代处于一个跨越时期,从1990年的不到2000万吨,到现在的3500万吨,超过世界总产量的2/3,其中中国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2003年度中国蛋鸡存栏量20亿只左右,(包括约5亿只后备母鸡),其中集约化商品蛋鸡约10亿只,占世界蛋鸡存栏的40%,中国蛋鸡产业正逐步由世界养鸡大国向养鸡强国迈进。
从中国本国的蛋鸡产业发展来看,80年代初期,鲜蛋存储量为280万吨,年人均占有量仅为4.9千克,到2002年禽蛋产量增加到2000万吨大关,年入均占有量达到了19.5千克,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2003年家禽业总产值为2415亿(禽蛋总产值为1000多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8.56%,家禽及其相关产业为农民提供约7800万人就业,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中国禽蛋消费主要以初级产品内销为主,国内市场消费率占到96.7%,2003年我国禽蛋总产量2452万吨,鲜蛋出口仅为80.7万吨,全国有11个省、市鲜蛋人均消费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人均消费居于前五名的省市分别为天津、辽宁、河北、山东和山西。
中国蛋鸡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第二阶段(1985年-1995年),主要以副食基地和农民养殖为主; 第三阶段:(1995年以后至今),主要以农户养殖为主体,农民作为中国蛋鸡养殖主体,加速了我国蛋鸡产业在农村的普及,推动了中国蛋鸡产业的发展,但以农民为主体的养殖方式,通过1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养殖特点,祖代、父母代作为上游产业,发展受其影响,表现出与之匹配的特点。
祖代蛋种鸡养殖进口品种成主流
中国祖代蛋种鸡品种丰富,主要包括地方禽蛋品种、国内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据2002年度国家家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调查统计,我国81个地方鸡类品种,有蛋用型品种5个、偏蛋用型品种4个、兼用型品种31个,这些品种规模极小,主要以保种为主;国内培育蛋鸡品种主要有华都系列、新杨系列、农大褐等,市场份额较小;海兰、罗曼、伊莎、宝万斯、尼克、海塞克斯等进口品种,占国内祖代份额70%左右。目前全国进口和国产祖代鸡存栏数量25万套-30万套,全国祖代鸡场家26家,存栏在1万套以上的厂家13个。与欧洲、美洲、日本等养鸡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祖代蛋鸡存栏规模大,品种杂,缺乏统一质量标准,产品恶性竞争,导致我国良种推广速度慢,制约了整体产业效益的提高。
父母代蛋种鸡养殖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
父母代蛋鸡养殖是祖代与商品代的纽带产业,受鸡蛋、雏鸡价格影响严重,市场形势好时,优质、劣质雏鸡都能卖出,低谷时,优质雏鸡不但价格低,而且还会造成严重滞销,转换不成生产力。
从国内褐、灰、白鸡的占有率分析,父母代蛋种鸡养殖品种中褐壳蛋鸡集中度加强,达到2个”3个;粉壳蛋鸡品种呈现多样化,原因是粉壳蛋鸡对饲料和饲养管理的要求高,用户表现差异大,造成对同一品种的评价不一,另外,提供粉壳蛋鸡的种鸡场规模较小,质量不稳定;白壳种鸡受中国消费者习惯影响,存栏较小。
目前全国有父母代蛋鸡场家1850个,合计共存栏1400万套,平均每个厂家不足1万套,不同厂家设备、技术、管理、产品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厂家推广能力、品种的晶牌认可度差异大,但历次市场冲击,增强了父母代厂家承受风险的能力,管理和营销能力成为不同厂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随着商品代蛋鸡用户的批量要求增加,对质量、服务、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规模种鸡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大。
商品代蛋鸡养殖的六大特点
蛋鸡养殖产业高度集中
在全国范围内,蛋鸡饲养业仅集中在几个禽蛋大省,2003年度禽蛋产量超过80万吨以上的有8个,占全国禽蛋总产量的72.9%,主要包括河北(321.58万吨)、山东(271.05万吨)、河南<245.73万吨)、江苏(141.3万吨)、辽宁(97.46万吨)、四川(93.58万吨)、湖北(85.06万吨)和安徽(84.5万吨)。在各省市、县内,同样存在局部地区高度集约化生产,高度集中的规模化是保旺产业链条稳定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蛋鸡产业正由集中型转向分散型发展,一是由集中在北方数省饲养,逐渐向南发展,包括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向北包括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向西包括中夏、新疆等省区。二是专业村、镇、县逐渐淡化。
小规模、大群体
蛋鸡产业作为畜牧产业短、平、快项目,深受养殖户青睐,但受农村经济基础和抗风险能力制约,中国蛋鸡产业主要以小规模、大群体养殖为主,全国10万只以上规模的现代化禽蛋生产企业不到50家,2002年饲养蛋鸡500只以上的农户(场)占总农户的1,2%, 蛋鸡饲养量占饲养总量的52.9%,产蛋量占总产蛋量的57.9。
但是近两年来,随着蛋鸡市场整合加剧和外来资金的流人,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和信息灵通的养殖蛋鸡户迅速成长起来,新建鸡场基本规模达到3000只-5000只,lO%以上养殖户规模达到1万只以上,中国的蛋鸡养殖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追求眼前利益的盲目性与从众性,进入和退出迅速
市场经济运作加速了中国蛋鸡产业的市场化速度,但政府的辅助职能、行业协会管理及调控滞后,导致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由于无需太多的资金、技术投入,再加上信息不畅,导致无论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养殖户(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进入行业存在盲目性和从众性,行业主流受到严重冲击,养鸡利润持续减少,使各生产厂家所占份额都很小,处于自由竞争和充分竞争阶段。
供求周期性失衡,资源浪费严重
以我们峪口禽业1996年至2004年的鸡蛋价格变化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
以年分段,三年成一个周期(1996年-1998年为第一个波段,1999年—.2001年为第二个波段,2002年-2004年为第三个波段),每一个波段都是一个由高峰下降到谷底,再由谷底开始回升的过程。影响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1年半为一个饲养周期(包括6个月育成期),3年为—个价格周期;二是整个行业的特点是农户信息闭塞,养殖户对眼前利益的从众性,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价格的波动。
以季节分段,每年同样存在规律,主要受养殖户小规模,饲养条件和养殖成本制约。
这种周期性失衡,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制约了我国蛋鸡业健康发展。商品蛋鸡方面,鸡蛋价格在90年代中期还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供给的周期性持续性增长,鸡蛋价格近年来持续下滑,由1996年的8.6元/公斤到2001、2004年的3.4元/公斤,大批鸡蛋长期积压,鸡蛋价格长时间低于饲养成本,从业企业严重亏损,养殖户、企业不得不提前淘汰鸡群,造成鸡只生产水平资源的浪费(一只鸡一个周期产蛋18kg,低谷时产14Kg就被淘汰),大批规模大、成本较高的企业纷纷倒闭,越来越多的低标准小型养殖场开始在一个水平线上参与竞争,使竞争呈现恶性化、白热化、无序化。
疾病控制难,控制成本高
因整个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和专业化布局滞后,对环境和疾病的控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同一地区、村庄养鸡高度集中,没有必需的安全距离,养殖规模、进鸡、免疫、消毒、物流和废物处理缺乏统一管理,导致疾病控制难度大,成本高,一般只鸡疾病控制成本都在1:5元以上,烈性传染病更会带来毁灭性打击。2004年度我国发生禽流感的生产场户中,规模超过1万只的仅有2家,5000只—10000只的有3家,1000只-5000只的18家,100只—1000只的22家,小于100只的6家。当前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如山东、河南等省相继制定并出台了《家禽业养殖布局与监督管理规范(试行)》,进一步规范家禽养殖布局及监督管理;另外由养鸡密集区向非密集区转移,实施专业化生产管理。
国家政策、公共安全成为新的制约因素
我国蛋鸡产业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深入,使其成为中国经济的有机整体,国家政策和公共安全成为新的制约因素,蛋鸡产业受业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大于业内本身。2003与2004年度的国家粮食政策、交通运输管理和国家间贸易壁垒,使原本复苏的蛋鸡产业存栏减少6%;禽流感、“非典”的暴发导致公共安全引起的恐慌和消费能力的:下降,影响中国蛋鸡存栏10%。安全食;品、市场准入和公共环境卫生将会成为蛋鸡产业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