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选用的杂交方式、种猪群的组合、数量是否符合生产要求,猪群结构是否优良,都直接影响养猪生产的水平和商品猪生产的质量,从而也就影响到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可见,任何一个规模化养猪场都应该重视猪群结构的优化与更新。
任何一个规模猪场都应首先确定商品猪生产的规模(即头数),按生产规模的大小来配备种猪群的数量,种猪群的数量随生产水平的高低而变化。
例如:一个年产商品猪10000头的规模猪场,如采用三元杂交的方式,按每头母猪年产15头商品猪(全群平均数,包括空怀率在内)计算,则需杂交一代母猪约670头,生产670头杂交一代母猪所需的纯种母猪群就要有90头,按每头公猪负担25-30头母猪的比例选留种公猪,则第一父本公猪需约3-4头和第二父本公猪约25-30头。
此外,还要考虑杂一代母猪每年有30%的更新率,则纯种后备母猪每年尚需保证30头。如果采用二元杂交方式,则每年需纯种母本猪670头,父本公猪30-35头。由此可以推算任何规模生产的猪种结构所含各种群的数量。
在种猪群体结构中,各类种群的数量要随生产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例如:如果每头母猪年生产17头商品猪时,则各类种群头数相应有所下降:杂交一代母猪只需590头,生产杂交一代母猪所需的纯种母猪就只需70头,种公猪的数量也可相应减少,种群头数的下降,同样能达到10000头商品猪的产量,这样,猪群的饲料消耗大为降低,从而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因此,应力争提高母猪年产商品猪头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优化猪群结构,千方百计地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断奶仔猪成活率,比如争取达到90%左右,应不断向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