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当前几种主要猪病的流行情况与防治对策建议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2-16  

 

1.猪瘟仍是当前猪的头号“杀手”,但临床表现非典型化占据主流,科学防治不容乐观。

不要总以为猪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疫苗质量不佳,免疫程序不合理,注射剂量不足,操作不规范等,即便是打了猪瘟疫苗也照样还发瘟。母猪打过猪瘟疫苗时,没断奶的仔猪不会发生猪瘟。如果仔猪出生后6周以内打疫苗,反倒因母源抗体干扰,造成免疫失败,待长到小猪、架子猪、肥育猪时,就有可能发生非典型猪瘟。因对猪瘟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毒攻毒,即以大于平时预防量10倍以上的猪瘟疫苗注射,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干扰猪瘟病毒复制,使其产生免疫力。猪瘟常发地区实行超前免疫:即初生仔猪吮初乳之前注射疫苗4头份,即可终身获得免疫力。

2.老病复出的弓形虫不可忽视。

猪的弓形体病应该说是一种“老病”了,但是前几年很难在临床上再见到,成流行性发作更为少见。但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地方流行性,危害较大。其临床表现似流感,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型,表现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现红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嘧啶等药物治疗有效。

    3.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有所抬头,养猪户不可大意。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鼻炎、鼻梁变形和鼻甲骨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迟缓为特征,病原体主要是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

  任何年龄的猪都可以感染该病,但幼猪易引起鼻甲骨萎缩。如果断奶后发生感染,在鼻炎消退后,多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度的鼻甲骨萎缩。因此,出生后不久受到感染的乳猪,重症病例居多。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染,病猪或带菌猪通过接触或经呼吸道把病原体传给幼龄猪。病猪首先打喷嚏,特别在饲喂或运动时更为明显。鼻孔排出少量清液或粘液性脓液。这种鼻炎症状最早可见于1周龄仔猪,到6-8周龄时最显著。大多数猪群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变化。经2-3个月后就出现面部变形或歪斜。病猪体温正常,生长停滞。最特征的病变是鼻腔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与萎缩,特别是下鼻骨的下卷最为常见。有的萎缩严重,甚至鼻甲骨消失。确诊该病的方法是在病猪发病或死后,在头部第一前臼齿前用手锯切横断,观察鼻甲骨出现上述病变即可确诊。

  该病随着国外猪种的引进而带入国内,有的猪场和地区采取清查病猪,彻底淘汰,及时消灭了病原,但个别地区仍有该病存在。应加强国境检疫以杜绝病原,并对存在本病的猪场实行严格检疫,将有症状的猪只进行淘汰。目前有些猪场采用疫苗免疫的办法进行预防。

4.猪感冒≠猪流感,虽是小病可别小看。

    猪感冒是由于对猪只管理不当,寒冷的突然袭击,如贼风、穿堂风、初冬未注意防寒保温等所引起,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但以仔猪多发,且多发生于气温骤变的季节,但没有传染性。其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末梢部分发凉或皮温不整、流泪、鼻流清涕以后转为脓稠鼻涕、呼吸增快、严重者畏寒怕冷,不愿行走等,可继发支气管肺炎。

  猪流感的特点是来势突然、大群发生,症状较重,但病程短、多数猪在一个星期之内恢复,少数猪发生继发性感染,出现大叶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而致死。解剖病死的猪,发现病变以呼吸器官为主,可见上呼吸道(鼻、喉、气管、支气管)粘膜出血,有大量泡沫状液体,或杂有血液。在肺的心叶、尖叶和中间叶出现鲜牛肉状病变,呈紫红色,多呈不规则的对称。肺病区膨胀不全,塌陷,周围肺组织发生气肿(外观呈苍白色)。肺门、纵膈淋巴结水肿、充血。

  无论猪的感冒还是流感,虽是小病但不能小看。实际上,猪得了这两种病以后,往往成为“百病之源”,特别是体温升高、咳嗽等症状,会成为许多疫病的先兆或诱因,如不及时控制,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发现后一般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氨基比林、30℅安乃近进行对症治疗,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药控制继发感染。中兽医疗法以解热镇痛、祛风散寒为原则,可用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方剂。

    5.伪狂犬、温和型猪瘟、蓝耳病、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疾病,常见多发,临床症状极为相似,诊断困难,疗效不高。

  病猪在临床上都有下列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涎、呕吐、下痢、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肌肉震颤、步态不稳、四肢运动不协调;眼球震颤,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有前进、后退或转圈等强迫运动,常伴有癫痫样发作及昏睡等现象;耳、腹下、尾等处有紫斑;有的拌有嘴角瘙痒。神经症状出现后1~2天内死亡,仔猪死亡率可达100%。若发病6天后才出现神经症状,则有恢复希望。但可能有永久性后遗症,如瞎眼、偏瘫、发育障碍等。青年猪常见便秘,一般症状和神经症状较幼猪轻,病死率也低,病程约4~8天。成年猪常呈隐性感染,较常见的症状为微热、倦怠、精神沉郁、便秘、食欲不振。数日即恢复正常,很少见到神经症状。怀孕母猪于受胎40天后感染时,常有流产、死胎及延迟分娩等现象。怀孕后期感染的则产出木乃伊胎,也有活产胎儿,但胎儿常产后不久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而死亡。母猪流产前后,大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对这些疾病,目前仍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预防。预防措施:不从疫区购入猪种,引进的种猪要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并采血送实验室检查;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经常进行消毒;粪尿放入发酵池或沼气池处理;扑灭猪舍鼠类,防止野兽侵入等。种猪场的母猪应每3个月采血检查1次。流行时的防治措施:对于发病肥育猪场一般可采取全面免疫的方法。

6.猪群寄生虫病感染率高,影响生产效益明显。

目前最严重的寄生虫病是由疥癣引起的皮肤病,尤其是育成猪群发病率很高。其次是蛔虫病,鞭虫病偶有发生,它的驱虫方法与蛔虫一样。

  猪蛔虫寄生在猪的小肠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该病流行很广泛,尤其对3-6月龄的育成、育肥猪和后备猪危害最大。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平时每隔2-3个月驱虫一次。搞好猪舍卫生,经常清除粪便并堆积发酵。母猪驱虫在配种前或产仔前3个月进行。治疗:伊维菌素是国际公认的一种高效广谱新型驱虫药,能较好的驱除内外多种寄生虫。国产伊维菌素注射剂0.2-0.4mg/公斤体重一次皮下注射,效果均为100%,与进口伊维菌素注射剂0.3mg/公斤体重一次皮下注射效果相同。驱蛔灵:0.2g/公斤体重混入饲料中一次服用。丙硫苯咪唑10-15mg/公斤体重一次服用。敌百虫每公斤体重0.1克,总量不得超过10克,配制成水溶液混入饲料中一次服用。集体喂药时,为防止有的猪吃得多,有的猪吃得少,影响驱虫效果,一般以10头为一群最好。

    猪疥螨病是芥螨虫寄生于猪皮肤内所引起的慢性皮肤病。以病猪皮肤发痒和皮肤发炎为特征。该病是一种接触性感染的疾病。猪栏、墙壁、用具、饲养员的工作服、鞋、手均可传播。疥螨在猪皮肤挖掘隧道,刺激末梢神经,引起皮肤发痒,常在圈墙、栏柱等处磨擦,皮肤组织受损伤,有组织液渗出,形成痂皮。皮肤又不断受摩擦刺激,皮肤角质层增厚形成皱褶和龟裂,被毛脱落,严重时,食欲减少,消瘦死亡。

  治疗:伊维菌素计量同猪蛔虫病。阿福丁每公斤体重用阿福丁0.3毫克皮下注射,用药后3天病猪瘙痒减轻,在第7天时再重复用药一次效果较好。敌百虫3%溶液喷雾,5-10天之后再喷雾一次。松馏油50毫升加双甲脒8-10毫升混合后加植物油溶解,加热搅拌均匀,冷却后涂抹患部。涂抹前患部要剪毛并清洗干净,隔日再涂抹一次,一般涂抹2-3次即可好转。购新猪要隔离检查,确认无病方可并圈管理,猪群不可过于拥挤。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7.仔猪水肿病虽有缓和,要防止反弹。

  猪水肿病也叫肠毒血症,是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流行广泛。近年来虽有所缓和,但是不容乐观。

  饲料和饲养方法的改变;日粮蛋白质浓度过高;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的不足;气候变化、阴雨潮湿等应激因素是诱发本病的原因。

因本病病因复杂,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来降低发病率。不要从有病地区购进新猪。邻近猪场发生该病时,要及时做好防疫消毒工作,防止病原性大肠杆菌的侵入。仔猪断奶时要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品种和饲养方法,要减少饲料喂量,以后逐渐增加至足量,避免应激现象的发生,是预防水肿病的关键。降低饲料蛋白质,提高纤维素含量,在饲料中合理添加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饲料中添加2%的有机酸能有效预防本病。

在发生本病的猪场,可在仔猪料中按每公斤体重5-20毫克添加土霉素碱,每日一次,连服5日,以预防本病的发生。乳酸菌(益生素)制剂也有预防功效。病猪一般用抗菌素口服以抑制肠道内的病原性大肠杆菌;用盐类泻剂排除肠道内的细菌;用葡萄糖、氯化钙、甘露醇等药物静脉注射,安钠加皮下注射、利尿素口服,以强心、利尿、解毒,有一定的疗效。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治疗:25万IU/ml的卡那霉素2ml、5%磺酸氢钠30ml、25%葡萄糖40ml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每日两次。同时腹腔注射10%的磺铵嘧啶10ml,将芒硝20g、土霉素片50mg/kg体重同时灌服,一日一次。庆福0.3ml/kg体重或消肿王0.2ml/kg体重或复方治菌璜0.3ml/kg体重肌肉注射,一日两次,连续三天。同时内服纯土霉素碱40mg/kg体重,每日一次,连服5日。每头猪一次肌肉注射亚硒酸钠VE针剂3-4ml/头。同时按每公斤体重40毫克内服纯土霉素碱,每日一次,连服5天。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