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控制 » 正文

动物饲料与畜产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9-24  


目前,为了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饲料中广泛使用了肉骨粉、油脂等动物性原料及抗生素、高铜、砷制剂等生长促进剂,由于对这些原料的处理和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和滥用,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畜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全球性关注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由此可见,解决畜产品的安全性和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的共同呼声和重要课题,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已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优质绿色畜禽产品的生产取决于绿色(无公害)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安全饲料应该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能明显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二是在畜产品中无残留,对畜禽产品的自然风味无不良影响,对人类健康无潜在危害;三是对环境无污染。本文总结了当前饲料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

一、饲料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
(一)肉骨粉与疯牛病 疯牛病全称为牛海绵状脑病,它发生的症状与羊瘙痒病类似。发生该病的原因是给牛饲喂了含有患瘙痒病的羊制成的肉骨粉而引起的,肉骨粉中含有一种奇特的致病因子,称之为"疯牛病因子","疯牛病因子"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异常蛋白质。常规的防制疾病的措施对疯牛病无效。疯牛病的传播主要是由于肉骨粉的大范围使用造成的。疯牛病在英国的发生率最高,其它欧洲国家也发现了本土的疯牛病。目前,全世界发生疯牛病的国家已增加到近20个。
疯牛疯属于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人类也患有这种疾病,称为克雅氏病。该病的自然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患者年龄为50~70岁,患者表现为脑组织受损、痴呆,最后引起并发症而死亡。有关研究发现,患疯牛病的病牛,其脑、脊髓、脑脊液、眼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小肠、背根神经节、骨髓、肺、肝、肾、脾、胎盘、淋巴结也具有感染性。人类食用了这些组织或被疯牛病因子污染的食物后,通过消化道感染。感染因子先进入肠道局部淋巴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出现于脾脏、扁桃腺,最后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二)二恶英污染 二恶英来源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其中,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焚烧和钢铁冶炼是二恶英的主要来源。二恶英化学性质稳定,与酸碱不起反应,不易分解,不易燃烧,不溶于水,进入机体后几乎不被排泄而沉积于肝脏和脂肪组织中,属于剧毒物质,二恶英进入机体后,可以改变DNA的正常结构,破坏基因的功能,导致畸形和癌变,扰乱内分泌功能,损伤免疫机能,降低繁殖力,影响智力发育。
(三)激素类生长促进剂的安全问题
1.克伦特罗中毒。克伦特罗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提高动物瘦肉率,降低脂肪沉积,改善饲料利用率,它在体内的蓄积性强。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组织和畜产品中易残留,它的中毒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跳加速、体温升高、寒颤等症状。我国从未批准在动物饲料中使用克伦特罗,但在前几年饲料和养殖企业使用克伦特罗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多起中毒事件。1999年,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克伦特罗。
2.其他激素。早年批准在肉牛和水生动物中使用的性激素类促生长剂如睾酮、孕酮、雌二醇、玉米赤霉醇等和甲状腺类激素因易在畜产品中残留而危害人类健康,已被各国禁用,在我国也列为违禁药物。
(四)抗生素残留与耐药性传递问题 自20世纪中叶抗生素被发现对动物有促生长作用以来,抗生素添加剂得到了广泛应用,曾对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方面,抗生素的效果是其它任何饲料添加剂无法比拟的。然而大量、长期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也确实产生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耐药性问题,另一个是残留问题。
抗生素添加剂的长期使用和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虽然耐药性因子的传递频率不高,但由于细菌数量大、繁殖快、耐药性的扩散蔓延仍然较普遍,而且一种细菌可以产生多种耐药性。尽管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证明人类耐药性的产生与家畜使用抗生素有直接关系,但长期使用亚治疗剂量的抗生素制剂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担忧。
  抗生素在畜产品中残留是饲用抗生素应用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抗生素被动物吸收后,可以分布全身,在肝、肾、脾等组织分布较多,也可通过泌乳和产蛋过程残留在乳、蛋中,从而广泛地在畜产品中残留。抗生素的残留不仅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风味,也被认为是动物细菌耐药性向人类传递的重要途径。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对畜禽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由于耐药性的产生使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下降,比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病,现已成为畜禽常见的传染病;另一方面,长期使用抗生素可降低畜禽机体免疫力,破坏消化道微生物平衡,导致动物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另外,在实际生产中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抗生素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具有明显副作用且已禁用的抗菌药如磺胺、痢特灵等在一定范围内仍在继续使用。这些现状仍是当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中突出的不安全因素。
(五)重金属污染与中毒
1.铜、铁、锌。自科学家们发现日粮中添加高剂量铜可明显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之后,高铜添加剂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如此,养殖户为使猪只皮肤发红、粪便变黑,铜的添加量已经达到或超过猪的最小中毒剂量。大剂量使用铜不但导致环境污染、破坏土壤质地和微生物结构、影响作物产量和养分含量,而且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和畜产品的食用安全。随着铜添加量的提高,锌、铁等元素的添加量也相应增加。近年来,不少企业使用2 000~3 000毫克/千克氧化锌来预防仔猪腹泻。高锌、高铁的使用同样会产生类似高铜的环境污染和食物中毒后果。
2.有机砷制剂。现在有机砷制剂被广泛用作动物生长促进剂。大量使用砷制剂可导致环境砷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砷被机体吸收后,主要蓄积在肝、肾、脾、骨骼、皮肤、毛发中。砷与巯基酶结合,使酶失活,导致细胞代谢紊乱。砷对人的半数致死量为1~2.5毫克,但每日摄入3毫克无机砷经2~3周即可导致成年人中毒。成年人每日从饮食摄入的砷一般在200微克以下。畜牧业大量应用砷制剂将会显著提高土壤含砷量。据估计,若每100千克饲粮中添加阿散酸1毫克,一个万头猪场每年可向环境中排放125千克砷,若将这些排泄物施用在133公顷的土地上,则8年后可使每公顷土壤含砷量人为增加4.6千克,地下水的含砷量也会增加。土壤含砷量高将提高作物含砷量。业内人士计算结果显示,不到10年上述土壤所产甘薯的含砷量就会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该片土地只能报废。若每100千克饲粮阿散酸添加量超过1毫克,则土地报废时间就会更短。
  由于有机砷制剂吸收率低、排泄快,在肉品中的残留量可能很小,砷的残留量取决于机体部位、砷添加量和停药期的长短,目前尚未见到因肉品中砷超标而导致人中毒的报道。
(六)生物污染 饲料的生物污染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病原生物污染饲料随后再污染畜产品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按规定在饲料中是不得检出的,但目前仍然有部分病原菌偶有检出。霉菌污染并超过安全标准是最突出的微生物污染,所产生的霉菌素不但危害畜禽健康,一些毒素通过残留也影响畜产品的食用安全。
(七)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物用作饲料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些专业用的能克服常规饲料缺点的饲料作物,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低毒菜籽、高蛋氨酸大豆等饲料原料已应用在饲料工业和畜牧业中。这些转基因饲料对动物健康及畜产品的安全性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目前尚难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需进一步从科学、经济和社会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二、确保饲料安全的对策
(一)法规措施 针对饲料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欧盟已明令禁止使用肉骨粉和动物油脂作为饲料原料、禁止使用β-兴奋剂和其他激素类生长促进剂。大部分饲用抗生素也被禁止使用,目前只保留了莫能霉素(钠盐)、盐霉素(钠)、黄霉素和阿维拉霉素4种继续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抗生素,而瑞典已全面禁止使用任何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日本、美国等国家对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也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国际社会对新型饲料原料及添加剂加强了安全性评估,也加强了对饲料、食品及疫病的监控和检测管理,同时制定了畜产品的卫生标准。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饲料安全问题。针对欧洲暴发疯牛病和二恶英中毒事件,及时发布了禁止从欧洲进口肉骨粉和动物油脂的禁令。根据我国饲料安全问题的特点,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和管理办法,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动植物检疫法》、《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等。最近颁发了无公害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最大允许含量及检测方法。2001年国家正式启动"饲料安全工程",尽快建立饲料安全评价基地和饲料安全监控信息网,完善饲料标准化体系,改善检测条件,加强监控和执法。对违禁药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实行重点监控,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所有这些法规和措施的实施使我国饲料和畜产品的安全现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并为将来全面实现饲料和畜产品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技术措施 最终解决畜产品安全问题必须依赖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由于肉骨粉、油脂、抗生素、高铜、砷制剂等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对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停止这些物质的使用对动物生产性能,乃至整个畜牧业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以抗生素为例,取消饲料用抗生素将对动物疫病控制带来巨大困难,增加了治疗用药。比如瑞典取消饲料用抗生素后,治疗用青霉素的量增加44%;丹麦从2000年起停用抗生素后,用于治疗和系统预防的抗生素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同时,取消抗生素后动物生产性能会下降,必须增加畜产品的生产成本。据估计,丹麦取消饲用抗生素后,每头猪生产成本增加1美元;比利时估计,每头猪的收入减少2美元。取消抗生素还会产生其它社会问题,在这里就不赘述。
  取消或限制具有安全隐患的饲料原料和生长促进剂后如何提高或保证动物的生产水平和效益是当前国际动物科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与饲料安全有关的主要研究、开发和应用领域包括:(1)制定了饲料原料及添加剂的安全标准,加强安全性检测,确保原料安全;(2)严格按规定范围、剂量、配伍及停药期使用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3)以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为目标,研究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新技术及饲料配制新技术;(4)研究营养与免疫的关系,通过完善营养供应方案提高动物免疫机能、增加抵抗力、减少疾病、最终达到降低用药、提高生产性能的目的;(5)应用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改善动物的生产潜力和抗病力,降低或消除细菌的抗药性,培育高产抗病动物新品种(品系)的抗耐药性细菌新菌株;(6)开发和应用新型安全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益生素、有机酸、免疫促长剂和其它代谢调节剂等)和新的饲粮配制技术(如营养诱导调节技术等)。上述领域的某些方面已取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确保饲料安全的成套技术尚不成熟,需要深入研究。

三、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饲料作为人类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原料,其安全问题与畜产品的食用安全密切关系。饲料中存在的不安全或具有安全隐患的因素很多,某些方面的问题还十分突出,解决安全问题刻不容缓。然而,解决安全问题并非易事,涉及政治、经济、技术和人们心态诸多方面的因素,因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除了制定和完善现有法规外,饲料技术的进步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核心。加速饲料新技术产品的研制是当前动物科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摘编自《河南兴农网》)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