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我国生猪生产情况和有关政策问题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9-08  
 

 
     生猪生产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生猪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整个畜牧业,因此,一直是畜牧界甚至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总结研究这方面的情况,无论对于研究畜牧业,还是对于直接从事畜牧业生产,都大有裨益。

     一、生猪生产概况

     我国生猪生产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数量大,发展快。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存栏生猪3亿头左右,猪肉允一千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94%,到1997年,生猪存栏达到3.9亿头,出栏 4.5亿头,猪肉产量达到3464万吨。与80年代相比,存栏头数增加了30%,猪肉产量增加了2倍多。存栏和猪肉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0%和42%,在世界养猪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生猪生产的发展,肉鸡业及牛羊业蓬勃兴起,猪肉所占比重逐步下降,1997年猪肉占肉类的67%。尽管20年来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点,但其重要性并没有因此而降低,生猪生产仍然是畜牧业的大头,猪肉消费仍然是人们肉食的主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

     第二,范围广、重点突出。养猪在我国是一种传统产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在从事这一生产,然而其重点地域又非常明显。四川、湖南、河南、河北、湖北等十多个省市,一直是生猪主产区和猪肉调出区,这地位至今未受到多大冲击。1997年,10个主产省的出栏生猪达29495万头,占全国总量的65.4%,足以显示其重要程度。不过,以往需要调进的东北三省,近几年,发挥粮食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做粮食转化文章,取得成效。1997年的出栏数量达到3555万头,比1980年增加1188万头,产肉453万吨,除满足当地需求外,每年还向外地调出猪肉和活猪,改变了过去粮食调出,猪肉调进的局面,成为新的猪肉生产基地。

     第三,品种多,技术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也是饲料品种最多的国家。已搜集到《中国猪品种志》的地方品种有60个之多,这些品种相当部分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梅山猪等一些优良地方品种成为培育新品种的重要基础。此外,我国还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优良品种,主要有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及迪卡配套系等,在培育新品种、改良地方品种性状及提高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么多年来,从品种、饲料、饲养、设备工艺及管理等各方面都采用了大量先进科技,使我国生猪生产力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有些已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应该说,生猪生产能够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领域的科技进步。

     第四,格局好,机制活。我国生猪生产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在不少地方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成为新的税收来源,是因为我国养猪格局符合我国实际,运行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千家万户为主体,适当发展规模经营,保持了现阶段农民养猪的优势,体现了专业化生产的趋势,在我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1985年,国家取消统派购制度,彻底放开生猪购销价格,实行多经营渠道与多经济成分并存,引入市场机制,为生猪生产注入了活力,此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国生猪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1979年至1985年6年间,猪肉产量增加65%,而1985年至1997年则增长了2倍多,远高于价格放开之前的发展速度。

     二、今年的生猪生产

     生猪生产总体上是发展的,但其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近20年来有过几次大的波折,生产者记忆犹新。今年的生产又比较特殊,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持续走低, 5月份最低时生猪价格每公斤仅为4.72元,仔猪价为4.69元,猪肉价为8.47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1.5%、44.2%和19.5%。成为近几年来价格最低和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期。今年的价格波动,与以往不同的一是仔猪价格降到低于肉猪价格水平,这是以往所不曾有过的;二是玉米主产区价格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反,非玉米主产区降幅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宰杀母猪现象少于以往,等待观望现象较普遍。这次价格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全国而方,主要有生产过剩、市场需求不旺、流通环节不畅、税费过重等问题。1995-1997年生猪价格一直较高,生产者普遍扩大了规模,大量留养母猪,市场猪肉供应充余,出现阶段性、区域性和结构性过剩;受国内整体消费水平下降的影响,畜产品消费不旺,此外,畜产品卫生质量已引起消费者关注,疫病对消费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一些地方搞地区封锁,垄断经营,阻碍了流通;税费过高,重复收取及不合理摊派给生产雪上加霜。

     针对这种状况,农业部多次发布信息,引导生产者调整生产,减少损失,并先后单独和联合六部委局行发出通知,尽力扭转生猪生产的不利局面。

     直到今年6月,价格才开始出现近十个月来的首次回升,生猪生产形势出现好转。7月份活猪价格为每公斤4.97元,仔猪为5.04元,猪肉为9.06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7.4%、40.0%和14.0%,但比5月份分别上涨5.3%、7.5%和7.0%。虽然价格水平还很低,离盈利还有一段距离,但由于饲料价格维持在较低价位,生猪生产的效益已有所改善,猪粮比回复到1:4.2,且呈向上趋势,预计形势会进一步好转。更何况,在生产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有些种猪生产者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种猪价格并没有同步大幅度下降,下一步生产的恢复具有较好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的生猪价格下跌是全球性的,跌幅在30%-60%,主要原因是前期生产过剩及金融危机造成需求下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机日趋成熟,今后我国生猪生产必然要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对此不可小视。政府和生产者都要研究对策,迎接这一世界性挑战。

     三、有关政策及其他问题

     研究下一步生猪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整个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大环境。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私有制变为基本平衡,农业发展已由资源约束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农业已由解决温饱变为进入小康,农业面临新的形势。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要及时把畜牧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种植业和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畜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畜牧业在新形势下要承担更加重要的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的生猪生产,要抓住新阶段农业改革特点,坚持适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养猪生产者对于变化了的农业形势,要认真研究,主动适应,对于中央指导农业发展的政策精神,要深刻理解,积极实践,而不可盲目从事,失去发展良机。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由政府直接干预生产的做法会越来越少,而更多地要靠间接调控,生产者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要转变观念,靠自身实力,立足于市场。要注意当前管理层的政策导向及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落实几项政策。这次生猪价格出现波动后,各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生产者渡过难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业部等六部委局行联合发出通过,要求落实几项政策措施,稳定生猪生产。包括一、整顿市场价格秩序,罅对生猪乱收税费。二、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促进养猪生产结构调整。三、进一步规范屠宰行为,搞活市场流通。四、落实地方猪肉储备。五、农业银行对符合信贷原则的提供必要的小额信贷。六、搞好产销协调和信息服务。这些政策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关键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共同努力,抓好落实。

     二是调整结构。调整结构是当前整个农业最为突出的问题,这次生猪价格的波动,使生猪生产结构调整显得更为必要。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结构,总的指导思想是稳定数量,提高质量,调整布局,扩大加工。制定这样的指导思想,主要基于以下分析,即国内消费总量已居较高水平,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提高,但市场对猪肉质量和花色品种必然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只要抓住机遇,选准目标,就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生猪生产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稳定数量,就是要保持现有存栏数量基本稳定。我国生猪数量已占世界总数的50%,绝对量已经不小了,今后要在增加出栏数上下功夫,通过强化科技措施,提高出栏率,提高胴体重,增加产肉量。

     提高质量,就是要改善猪肉品质。加快品种改良,提高瘦肉型猪比重。很多地方提出加快推广“三元杂交”猪和配套系,是适应现阶段市场取向的。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市场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对地方品种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也要予以重视。

     调整布局,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巩固老区,开发新区,重点保障大中城市供应。

     扩大加工,就是要改变白条肉直接上市的传统销方式,扩大精深加工,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肉制品消费比重。

     三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我国现有种猪场550个,占所有种畜产禽场数量的17%,饲养种猪13.5万头,饲养品种主要有引进的大约克、长白、杜洛克、汉普夏、迪卡配套系及部分地方品种。平均每场饲养种猪200多头,从近几年各地的实践经验看,这种规模不是最佳的,如果不算国家重点种猪场,其他场的规模就更小。国家实施的“畜禽良种工程”,就是要扩大国家重点种猪场的规模,提高其档次和水平,通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今后国家还会根据规划,逐步完善一些重点种猪场,形成宝塔型繁育结构。生猪主产省也要建设自己的较为完善的繁育结构,根据地方基础和市场条件,确定二元或三元生产方式,确定使用外来品种还是地方品种,不可盲目追求某种单一形式。

     种猪生产的管理,要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今后办场,一定要事先申请,获得管理部门的批准,领取生产经营许可证,否则会被视为违法经营。凡出场的种畜禽一定要出具“三证”,即种畜禽合格证、种畜系谱证、动物检疫合格证,对不具备“三证”的种畜禽,将按不合格论处。

     四是适当发展规模养殖。千家万户饲养这种形式适应我国现阶段实际,政策上要鼓励,不能动摇,但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市场供应考虑增加一些适度规模养殖是必要的。近几年,虽然规模养殖发展较快,但50头以上规模所占比重仍只有13%。京津沪约60%的猪来自于规模养殖,其中以北京为最高,达到 80%。我国种猪场基础母猪群200头以下的占到65%,500头以上的仅占11.5%,而200多头及以下规模的,多数场仍处于亏损状态,各地以500 头基础母猪为一个生产单元的经验,值得借鉴,其他国家集约化养殖也以这种规模居多。扩大规模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更是如此。美国在过去6年间,养猪业主数量下降到了50,规模却逐年扩大,1997年,全美出栏万头以上的生产者占到53%,而年出栏2000头以下的仅为17%。我国无需也不可能完全套用国外模式,但适当发展一些规模养殖,有利采用先进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养猪本身效益不高,不能期望“暴利”,要靠规模效益。据专家测算,规模养殖的成本比传统农村养殖高15%-20%,但其每公斤增重少耗料0.6-1公斤,只要措施跟上了,就可以出效益。

     五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我国生猪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如发达国家每头母猪年出栏肉猪22头以上,而我国仅16头,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瘦肉率及卫生质量等方面都不及发达国家;再如猪肉生产成本,我国已高于美国、加拿大等国。生产率差距是科技水平差距的反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挥科技的增产作用,在我国尤为重要,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关键是实际生产者要有紧迫感,要十分积极地采用先进技术,全面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

     六是实行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解决生产与市场对接、保持生产市场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农业改革的主要方面之一。生猪产业化要着力抓好两个薄弱环节,一个是联合,一个是加工。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加工、销售环节,要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形成利益共同体,稳定产业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猪肉加工滞后的矛盾已很突出,有资料表明,仅有15%左右的猪肉是加工后出售的。必须大幅度提高加工比重,创立加工龙头企业,增加精深加工,开发品种多样、食用方便、卫生安全及具有特色风味的猪肉制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 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 韩高举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