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禽流感的预防和控制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9-07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是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任何一型引起的一种感染综合征。本病于1878年首次发现于意大利,目前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对世界各地的养禽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全球对禽流感都采取了严格措施,为控制禽流感的蔓延和流行及所做的许多善后工作,使得间接损失往往大于直接损失。如1983年-198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灭源措施耗费了6000万美元,由此引起的食品涨价使消费者损失4900万美元。如果不采取措施,农民的损失将达到15亿美元,消费者将损失55亿美元,由此可见,禽流感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是相当惊人的。

一禽流感的病原特点

    A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正粘病毒属中的病毒。该病毒的核酸型为单股RNA,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是病毒表面的主要糖蛋白,具有种(亚型)的特异性和多变性,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A是决定病毒致病性的主要抗原成分,能诱发宿主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而NA诱发的对应抗体无病毒中和作用,但可减少病毒增殖和改变病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极易发生变异,其中以编码HA的基因的突变率最高,其次为NA基因。迄今已知有16种HA和10种NA,不同的HA和NA之间可能发生不同形式的随机组合,从而构成许许多多不同亚型。据报道,现已发现的流感病毒亚型至少有8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属非致病性或低致病性,高致病性亚型主要是含H5和H7的毒株,但含H5和H7的毒株中绝大多数是非致病性的。
    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频率很高,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漂移和转变。抗原的漂移可引起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次要抗原变化,而抗原转变可引起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主要抗原变化。抗原转变是指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特定片段允许片段发生重组,有可能产生256种遗传学上不同的子代病毒,这种变化称为遗传重组。有些毒株在鸡、鸽或人的细胞培养中培养之后,对鸡的毒力减弱。通常在56℃经30分钟灭活;某些毒株需要50分钟才能灭活;对脂溶剂敏感。甲醛可破坏病毒的活性;肥皂、去污剂和氧化剂也能破坏其活性。冻干后在-70℃可存活两年。感染的组织置50%甘油盐水中在0℃可保存活性数月。在干燥的灰尘中可保存活性14天。

二、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禽流感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的易感性最高,其次是珠鸡、野鸡和孔雀。鸭、鹅、鸽、鹧鸪也能感染。感染禽从呼吸道、结膜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因此,可能的传播方式有感染禽和易感禽的直接接触和包括气溶胶或暴露于病毒污染的间接接触两种。因为感染禽能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病毒,所以,被病毒污染的任何物品,如鸟粪和哺乳动物、饲料、水、设备、物资、笼具、衣物、运输车辆和昆虫等,都易传播疾病。哺乳动物和其它动物可能成为禽流感的传染源,因为人、猪、鸡、火鸡身上分离的有些毒株非常相近,而且通常存在于禽类的禽流感病毒在水生哺乳动物如海豹、水貂、鲸鱼也存在,对于家禽来讲人是最重要的机械传播者。本病能否垂直传播,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但当母鸡感染后,鸡蛋的内部和表面可存有病毒。人工感染母鸡,在感染后3—4天几乎所产的全部鸡蛋都含有病毒。
   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冬春季节多发,夏秋季节零星发生。气候突变、冷刺激,饲料中营养物质缺乏均能促进该病的发生。

三、禽流感的症状

    禽流感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4—5天。因感染禽的品种、日龄、性别、环境因素、病毒的毒力不同,病禽的症状各异,轻重不一。
    最急性型:多由高致病力流感病毒引起,病禽不出现前驱症状,发病后急剧死亡,死亡率可达90—100%。
    急性型:为目前世界上常见的一种病型。病禽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精神沉郁、缩颈、嗜睡、眼呈半闭状态。采食量急剧下降,可减少15—50%,排黄绿色稀便。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突然尖叫。眼肿胀有流浆液性带泡沫的眼泪或黄白色脓性分泌物,眼睑肿胀,两眼突出,肉髯增厚变硬,向两侧开张,呈“金鱼头”状。也有的出现神经症状。产蛋鸡感染后,2—3天产蛋量即开始下降,7—14天内可使产蛋率由90%以上降到5—10%,严重的将会停止产蛋;同时软壳蛋、无壳蛋、褪色蛋、砂壳蛋增多,持续1—5周后产蛋率逐步回升,但恢复不到原有的水平,一般经1.5—2个月逐渐恢复到发病前产蛋水平的70—90%之间。种鸡感染后,除上述症状外,可使受精率下降20—40%,并致10—20%的鸡胚于一周内死亡,且弱雏增多,出壳后的弱雏极易感染大肠杆菌,死亡率较高。

四、禽流感的剖检变化

    最急性死亡的病鸡常无眼观变化。急性者可见头部和颜面浮肿,鸡冠、肉髯肿大达3倍以上;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出血,胸、腹部脂肪有紫红色出血斑;心包积水,心外膜有点状或条纹状坏死,心肌软化。消化道变化表现为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十二指肠、盲肠扁桃体、泄殖腔充血、出血;肝、脾、肾脏瘀血肿大,有白色点状坏死;呼吸道有大量炎性分泌物或黄白色干酪样物;胸腺萎缩,有程度不同的斑点状出血;法氏囊萎缩或呈黄色水肿,有充血、出血;母鸡卵泡充血、出血,卵黄液变稀薄;严重者卵泡破裂,卵黄散落到腹腔中,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充满稀薄的卵黄。输卵管水肿、充血,内有浆液性、粘液性或干酪样物质。公鸡睾丸变性坏死。

五、禽流感的诊断技术

    由于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差异较大,所以确诊必须依靠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必要时进行分子生物学诊断。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采取病鸡的呼吸道或窦内渗出物或器官组织,加肉汤稀释成15%悬液,去除组织碎屑,将无菌悬液0.1—0.2毫升接种于10—11日龄鸡胚尿囊腔,一部分接种羊膜腔,35℃培养48小时。采取未死鸡胚的尿囊液,作鸡红细胞凝集试验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以鉴定病毒。
    2、血清学试验:血清学检查可用来证实抗体的存在,这种抗体在感染后7—10天便可被检测出来。用于血清学检查的方法有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抗血凝素(HA)抗体;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检测抗神经氨酸酶(NP)抗体。其他血清学检查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目前常用的是琼脂扩散试验(AGP),采取发病初期和康复期(发病后14—28天)的血清检测,如果康复期的血清抗体比发病初期升高4倍以上,则可证实禽流感的发生。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技术及禽流感抗体斑点-ELISA诊断技术既可用于禽流感的早期诊断,又可用于抗体的监测,可有效地检测到感染后3~4天的抗体反应,阳性全检出期至少114天,其中禽流感抗体斑点-ELISA诊断技术结果易于判定,适合于现场禽流感抗体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3、禽流感分子诊断技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RT-PCR分子诊断技术,可从基因水平检测禽流感RNA基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可大大缩短对AI病毒的检出时间,克服了传统的禽流感诊断技术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试验周期长的缺点。RT-PCR诊断技术可特异地检出H5或H7亚型禽流感病毒,还可根据应用特定引物经RT-PCR扩增出的H5和H7包括裂解位点在内的HA基因片段、经测序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判断H5或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高低。

六、禽流感的鉴别诊断

    禽流感的症状和剖检变化易与新城疫相混淆,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鉴别。
    ① 病鸡有新城疫症状,但新城疫抗体水平很高且均匀(新城疫抗体26应有保护力,低于27就要接种,210就算很高的抗体了),这时病鸡流感可能性大。
    ② 死鸡脚鳞出血或出现紫色血斑时,流感可能性大,尤其是白鸡明显,新城疫死鸡一般没有脚紫红色。
    ③ 多器官坏死:肝、脾、肺、胰坏死。流感病鸡往往有胰腺坏死(胰腺边缘坏死点呈白色或灰白色)。而新城疫没有。
    ④ 流感鸡很快发生腹膜炎,新城疫病鸡卵黄腹膜炎发展慢。
    ⑤ 流感病鸡头肿、眼肿,泡沫眼泪(显而易见的流泪,小泡沫状)。肿大的头部呈皮下水肿。
    ⑥ 全身广泛出血,腺胃、肌胃、盲肠扁桃体等粘膜出血,腺胃与肌胃交胃处呈带状出血,头盖骨和小脑出血。新城疫则仅为消化道出血。
    ⑦ 流感病鸡气囊、心包、腹膜上可见纤维性渗出物。

七、禽流感的防制

    1、处理措施:该病属法定的畜禽一类传染病,危害极大,故一旦爆发,确诊后应坚决彻底销毁疫点的禽只及有关物品,执行严格的封锁、隔离和无害化处理措施。严禁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疫区。鸡场要全面清扫、消毒、空舍至少3个月。目前国外也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即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对症治疗,以减少损失。

    ①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0.01—0.05%饮水,连用5—7天,或盐酸金刚烷胺或盐酸金刚乙胺0.05%—0.08%拌料,连用5—7天。也可用板蓝根2克/只/日,大青叶3克/只/日,粉碎后拌料。

    ② 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或培福沙星等0.01%饮水,连用5—7天,以防止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2、预防:禽流感发病急,死亡快,一旦发生损失较大,所以应重视对该病的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体抵抗力。良好的饲养管理可增强鸡体的抵抗力,特别应注意保温、密度和通风。据报道,种鸡群易发病的临界温度为16℃,有舍温在8℃时应激后2-3天发病的先例。保持昼夜温差不超过3-4℃,特别注意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以降低应激影响。

    ② 实行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严格鸡群与外界的隔离,保持舍内卫生,加强消毒措施的落实。推荐消毒药为:生产场区用2%-3%烧碱+0.1%季胺盐(如百毒杀)。该配伍可提高10倍的杀毒、杀菌能力。鸡舍门口消毒池用1∶400有机氯(二氯异氰尿酸钠+表面活性剂)。带鸡消毒用0.1-0.2%过氧乙酸或1∶400有机氯。每天1-2次,交替使用。粪便用0.2-0.5%过氧乙酸(可能是甲或乙液混合)+1∶200有机氯,过氧乙酸同时有降低舍内氨气的作用;用碘制剂消毒也有效。空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效果最好,一般用于进鸡前的空鸡舍、孵化厅与鸡舍操作间的熏蒸消毒和环境喷洒消毒。
加强生物安全,鸡场门口要设消毒池,严禁外人进入禽舍。工作人员出入要更换消毒过的胶靴、工作服;用具、器材、车辆要定时消毒。粪便、垫料及各种污物要集中作无害化处理;消灭禽场的蝇蛆、老鼠、野鸟等各种传播媒介。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种蛋、雏禽等产品的调入,要经过兽医检疫;新进的雏鸡应隔离饲养一定时期,确定无病者方可入群饲养;严禁从疫区或可疑地区进鸡及其制品。

    ③ 加强监督或监测
    确认在一个鸡群中没有未检测的禽流感传播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有效的监测计划。在宾夕法尼亚州每年检测的样本超过14万个,主要检测下列样本。

    在屠宰加工时从每个肉鸡群采10个血样,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抗体。
    每月从每个产蛋鸡群(商品蛋鸡和种鸡)检测24-30个鸡蛋,做禽流感抗体检测试验。
   每3个月从所有的种鸡群检测30份血样。
   为活禽市场供货的鸡场每月要检测30份血样,上市后10天内检测20份血样。
   检测为诊断其它疾病(鸡白痢和支原体病)送检的血样。
   检测送到诊断实验室的所有活禽的血样。
   从市场、运鸡笼、卡车等地方随机采集抹片样本并进行检测。在险情增加需加强控制时,要额外采集并检测更多的样本。

    ④ 免疫预防:禽流感灭活疫苗能使免疫鸡群在感染禽流感野毒时有效地减轻损失并显著减少可能存在于鸡群和环境中的病毒数量,缩短其存活时间。但是,应注意的是这些研究结果是基于SPF鸡及实验室条件。实际生产中,环境应激及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与霉菌毒素等免疫抑制因素可干扰禽流感疫苗免疫应答的产生。另外,在高密度的家禽饲养中,个别鸡群可因受到一种以上的病毒型以极高剂量侵袭而突破注射油苗所建立起的保护作用。
  作为控制和扑灭禽流感的一种手段,禽流感疫苗可以在严格限制和控制的条件下使用。近来,随着遗传工程的应用,人们正在研制基因重组和亚单位疫苗。一种经过基因重组由鸡痘病毒介导并表达H5抗原的疫苗,通过实际生产证明其可对鸡群产生安全保护。此外,人们也已经用一种在昆虫细胞内繁殖的遗传工程杆状病毒研制出一种亚单位疫苗。这种病毒因可表达血凝素糖蛋白的组成而激发鸡体产生针对H5病毒型的抗体。
  基因重组的鸡痘-H5疫苗具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即其受体在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无法用琼扩实验检出,而含有糖蛋白和核蛋白的常规灭活H5油佐剂苗则相反。这样用重组疫苗免疫后的鸡群在野毒感染前应用琼扩实验检测的结果呈阴性,因此该基因重组疫苗适用于监测野毒感染。目前尚在研制中的疫苗还有DNA疫苗,它是将血凝素抗原基因克隆于DNA表达载体上,给动物注射后,DNA在体细胞内表达出抗原蛋白,从而产生免疫效果,这是一种安全且易长期保存的疫苗。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