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化兰的一个报告,刺激了全球公共卫生界的神经。
35岁的她是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所研究员、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8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2004年SARS与禽流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陈化兰作了题为《中国禽流感及其相关研究进展》的报告。她提到,该所2001年和2003年在福建省的猪只身上分离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这对公共卫生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 语惊四座
陈化兰报告的研究结果已于今年1月发表在该所主办的《中国预防兽医学报》。但由于论文是用中文发表的,在场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和国外公共卫生专家此前并没有看到。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所刘月焕告诉本报记者,他也是在会上第一次听说猪体内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的报告,而陈化兰当时并未给出详细的实验数据。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公众健康的一大威胁。今年年初,H5N1亚型禽流感曾肆虐亚洲,最近在马来西亚等地又再次爆发。而陈化兰是世界上首次报告在猪体内发现H5N1病毒,自然引起了各国媒体的关注,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加拿大广播公司等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
世卫组织在8月20日当天即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所一名研究人员报告了猪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初步证据;如果猪被确认感染H5N1,意味着禽流感流行将变得更为复杂;如果猪同时感染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将作为一个“混合器”,使不同病毒之间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更具威胁的新型流感病毒;世卫组织已要求中方提供有关此项研究的更多信息,然后将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IOE)一道评估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
另据8月26日《自然》杂志报道,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还赶紧着手翻译陈化兰等人发表的论文。
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主任尾身茂(Shigeru Omi)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世卫组织与中国政府之间已经有公开透明的合作,并呼吁中国农业部拿出同样的合作精神,与所有关心禽流感问题的人共享信息;世卫组织驻中国专家霍居里(Julie Hall)则指出,陈化兰等人的发现在科学上可能并不严谨。
8月23日,农业部作出反应,在其官方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新闻公报称:近日有关专家提及2003年我国曾经从猪体内分离到两株H5N1禽流感病毒,今年初曾公开发表该项研究的有关信息。今年初中国局部地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后,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检测了110多万份家禽及部分猪的样品。监测结果表明,未发现猪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有关部门已将上述情况向粮农组织、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港、澳、台方面进行了通报。
8月24日,《京华时报》报道说,陈化兰的报告让境外媒体“兴奋”起来,纷纷以“中国发现猪感染禽流感”进行了报道,而陈化兰接受该报采访时称那些报道“内容并不严谨”,“实际上我们的实验室在福建地区从猪身上分离出禽流感病毒的数量极少,H5N1病毒被分离出的概率还不到千分之一”,“尽管试验证明猪可以感染H5N1病毒,但目前还没有猪只‘自然’感染H5N1的事件出现。外电所说的猪只‘已经’感染没有根据”。
新浪网在转载《京华时报》的报道时,干脆将标题改为了《农业部驳斥外电:中国未发现猪感染禽流感》。但不少网友在评论中仍然表示出疑虑,甚至有网友称:“有没有我不知道,不过我们有两个月不敢吃猪肉了!”
8月25日,世卫组织再次发布新闻公报称:在一些猪身上检测到H5N1病毒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农业部已经证实哈尔滨兽医所研究人员的发现;但那只是一个初步发现,还难以评估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世卫组织鼓励在中国及其他地区猪身上更多地开展关于H5N1和其他禽流感病毒的研究。
8月26日,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据新华社报道,农业部兽医局局长兼国家首席兽医师贾幼陵在会上宣布,中国截至目前没有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致猪发病的病例。经过对分离到病毒地区的反复调查和监测,没有再分离到新的毒株,因此证实为鸭源禽流感病毒的偶然性感染。他还说,携带病毒不等于发病,检出病毒并不表明发生了疫情,一旦发生疫情,将按照有关国际组织规定及时进行通报。
■ “一点都不严谨”
农业部的新闻公报和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并没有说明陈化兰等人论文的出处和内容。记者找到原始论文后却发现,研究人员的结论赫然是:首次发现中国猪群感染H5N1亚型流感病毒,并已引起猪流感的发生。这一结论与农业部的解释似乎是矛盾的。
那篇题为《中国猪源H5N1和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的论文发表在2004年1月《中国预防兽医学报》,第一作者是陈化兰的同事、哈尔滨兽医所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实验室猪流感研究组负责人李海燕,共同作者中包括现任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的于康震和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学院前任院长毕英佐。论文同时注明,其研究获得了国家“973”项目(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资助。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称:2003年对广东和福建两省进行H5N1亚型流感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发现这两省已出现H5亚型流感阳性猪群;同时从送检的2001年病毒分离物中鉴定到1株H5N1亚型流感病毒,该病毒分离物采样猪群当时表现高热、咳嗽等严重呼吸道症状,疾病传播迅速,母猪、仔猪、育肥猪相继死亡,发病率高达100%,病死率在5%以上;2003年在该地区又从猪鼻棉拭子中分离到1株H5N1亚型流感病毒。
研究人员由此“敲响了警钟”:如果H5N1亚型毒株在猪体内获得哺乳动物间水平传播能力后传入人群而人们未加防范,将会带来另一次瘟疫性人类流感的大爆发。
2004年5月,在《中国兽医学报》上一篇题为《猪流感病毒的种间传播及分子进化》的论文中,李海燕、于康震和毕英佐三位作者再次提到:他们的研究工作表明中国猪群中存在H5N1亚型病毒株。
那么,究竟是农业部的解释有问题,还是陈化兰、李海燕等人的论文有问题呢?
8月27日,记者拨通了陈化兰的手机。“农业部不是解释得很清楚了吗?”她说。记者于是提到了论文结论与农业部解释的矛盾之处。
陈化兰的回答是:“研究人员为了自己的论文更容易被接受和发表,在不改变原则的情况下,会作出一些不准确的描述。”
她说,论文中所描述的那些症状根本就不是由H5N1亚型病毒引起的,而是由其他原因,像细菌感染引起的。“打个比方,一群猪里面,有200只都分离到了细菌,就一只分离到了病毒,你能说是病毒引起的发病吗?专业人员一看就明白的。”
记者问:“您的意思是您们这篇文章不严谨?”
“对,一点都不严谨。”记者愣住了:这篇“一点都不严谨”、“专业人员一看就明白”的研究论文,竟然通过了《中国预防兽医学报》这份“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的评审。
陈化兰称,文章的主要东西与第一作者李海燕有关,“你可以看看李海燕别的文章,里面前矛后盾的东西很多。记者写东西也一样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前矛后盾的东西多的是”。
但记者注意到,陈化兰是那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根据学术界的惯例,通讯作者一般也是责任作者,应该对文章负主要责任。
记者随后打电话到李海燕的研究组。接电话的一位女士说,李海燕出差了。记者提出想采访李海燕,希望她代为转告。那位女士说:“有这个必要吗?”
■ “我不认同他们的研究结果”
8月27日,记者联系到了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的管轶博士。
“那篇文章写得比较粗,研究工作做得也粗,”多年和禽流感打交道的管轶毫不客气地说,“我不认同他们的研究结果。”
“那两株病毒的来源到底是什么,会不会被禽类污染了?类似事件今年年初在越南发生过,同一个农场或隔壁农场有禽流感爆发,然后在猪的鼻腔里取标本,也分离到了H5N1。禽流感病毒会通过粪便排泄出去,猪又总是到处乱啃,在猪的鼻腔中发现一两株病毒不足为奇,关键是病毒能否有效地在猪体内繁殖。当时经过反复调查,回答是否定的。”
“我不能讲猪体内一定没有H5N1,也不能讲有,这需要大量的工作去证实。但从那篇文章来看,实际上已经否决了他们自己的结果。如果猪感染了,同一个猪圈里面有多少猪,难道只感染一个吗?”
“他们检测抗体的办法也非常可疑,只用了血凝抑制试验的方法。判断阳性的标准要很明确,起码要用两种方法分别确定。这篇文章为什么没有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它的疑点太多了!如果它投国际杂志,而我是审稿人,我会毫不犹豫退稿。”
“如果猪确实感染了H5N1,不仅是中国第一次发现,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呀。搞得那么不严谨,还要到一个没有多少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大肆渲染,是科学家应有的态度吗?这件事情搞得全世界一个星期都不得安宁,沸沸扬扬的,浪费了大家很多时间。从20日到现在,我就不断地接到电话。”“像这样自摆乌龙的事情,这个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管轶提起了另一件事情:大概在三年前,该所两位研究人员到美国开会,会上报告说在猪体内分离到10多株H2N2亚型流感病毒。H2N2亚型病毒导致了1957年开始的亚洲流感,后来在1968年消失。世界卫生组织顿时紧张起来,“吓得都快趴下了”。结果呢,连病毒鉴定都没过关,没有1株是H2N2亚型病毒。
管轶称,从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H5N1在猪体内的繁殖非常有限,是无效的,不足以酿成大祸,公众不必惊恐。猪对流感的敏感度本来比人高,这在科学上已有定论,人们于是认为猪可能作为人类大流感的来源之一,但最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发现,猪在人类大流感产生中的作用逐渐减少,猪对目前的禽流感并不太敏感,而全亚洲因为H5N1而死亡的已经有20多人了。猪是流感病毒基因“混合器”的概念需要重新检讨,人更有可能作为基因“混合器”。他还提到,禽流感病毒在不断进化,“通俗地讲,它已经疯了”,在泰国连动物园的老虎都被感染了,因此,控制禽流感需要长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