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氏囊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种品种的鸡都能感染。近期的调查发现1~15周龄的鸡都是易感的,其中以3~6周龄的鸡更易发病。成年鸡多呈隐性经过,雏鸡多呈急性经过,在短时间内同一鸡舍的鸡都可被感染,而邻近鸡舍的鸡在1~3周后也被感染发病。
发病率可高达80%~100%,通常在感染后的第3天开始死亡,4~7天死亡率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死亡率一般在13%~50%不等,雏鸡甚至高达60%以上。
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其排出的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以及鸡场的工作人员可以机械带毒,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但病毒也可通过蛋进行垂直传播。在一个鸡场里,最初暴发此病通常是最急性的,以后孵出的雏鸡再次暴发就不那么重了,因而常被忽视。
近年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有了一些新的变化:①病死率比过去增加了,过去一般在10%以下,现在一般在13%~50%,雏鸡甚至可高达60%以上;②发病日龄提前(3日龄),也有推迟到15周龄以后发病的;③病例不典型而且混合感染或者IBD综合征增多;④IBD流行多在使用本病弱毒疫苗4~7天发病;⑤IBD的流行不仅抑制或降低了雏鸡对多种疫苗(尤其是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而且提高了病鸡对某些微生物的易感性。研究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感染可能使新城疫苗效力下降30%~40%左右。使新城疫全身性体液免疫应答和局部性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免疫应答受到显著抑制,同样,可使马立克氏苗的免疫效力降低20%左右。并发现IBDV变异株对新城疫疫苗、传染性鼻炎二联苗的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提高了病鸡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和新城疫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易感性和被侵害程度。
【病理学】 1.临床病理学 病死鸡尸体脱水,胸肌颜色发暗,胸肌与股肌常有出血。腺胃与肌胃接合部黏膜以及肠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苍白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尿酸盐沉着。脾轻度肿大,表面散在细小的坏死灶。肝脏表面带黄色条纹,边缘常表现坏死变化。胸腺和盲肠扁桃体有时肿大、出血。最显著的病变表现在法氏囊,在感染早期,法氏囊由于充血、水肿稍肿大。感染后3~4天法氏囊的水肿和充血更为明显,并有出血,其体积和重量可增达正常的2倍左右。此时,法氏囊外形变圆,呈樱桃大、榛子大不等,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样渗出物,囊本身由正常的白色变为奶油黄色,黏膜散布点状或斑状出血和坏死灶,囊腔内蓄积胶冻样或果浆样渗出物。感染第5天法氏囊开始缩小,到第8天仅为正常大小的1/3左右。此时,法氏囊呈纺锤状,因炎性渗出物消失,而变为深灰色。有些病程较长的鸡法氏囊内积存灰黄色干酪样坏死物。2.组织病理学 法氏囊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固有层的淋巴小结、小梁和黏膜下层明显充血、水肿、伴发出血和异染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髓质部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常被异染性细胞、坏死的细胞核碎屑、增生的网状细胞所取代,或因坏死的细胞崩解后形成囊状空腔。脾脏,鞘动脉周围网状细胞增生,淋巴小结和中央动脉周围的淋巴细胞发生坏死。胸腺的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盲肠扁桃体的淋巴细胞大量减少,淋巴小结的界限消失。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管腔扩张,管腔内见异染性细胞和均质性物质构成的管型。
【症状】 1.临床可见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高潮在3~6周龄。因该病的母源抗体多在3周龄左右消失,母源抗体在3周龄前可保护雏鸡不感染本病,若雏鸡来自传染性法氏囊病阴性的种鸡群,则雏鸡的发病日龄可以提前。易感的雏鸡同病毒相接触后即可发病。该病潜伏期很短,一般在人工接种后潜伏期约24小时,2~3日出现临床症状,在易感的鸡群中,初发的法氏囊病多呈急性型,一度流行之后,常呈隐性感染,病毒在鸡群中长期存在。各品种的鸡都可以感染,一旦感染之后,血清长期呈阳性反应。
2.病的初期症状之一是部分鸡有自啄肛门羽毛现象,有的会引起鸡的啄肛,病鸡厌食,无神,羽毛松乱,无光泽,皮肤干燥,沉郁思眠,排出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肛周羽毛常被污染,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头下垂,眼睑闭合,脱水,眼窝凹陷,最后衰弱而死亡或者是迅速恢复,个体鸡的病程为5~7日,整个鸡群的病程为2周左右。
3.急性病鸡可在出现症状后1~2天死亡,3~6天为死亡高峰期,6天后死亡逐渐下降,9天后死亡迅速平息或停止。死亡率自0~60%不等,较为常见者为2%~8%之间,但雏鸡死亡率有时可高达60%以上,由于法氏囊被破坏,产生免疫抑制现象,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而易患其他传染病,给鸡群造成严重危害,本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病,呈钩状死亡曲线,以后鸡群迅速恢复,若有其他并发病,则生长发育受阻、停滞,死亡数目增加。
【诊断】 病料的采取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法氏囊、脾或肾作为病料,若暂时不用则应放在—40度低温保存。将病料按1:5—1:10比例制成乳悬液,加抗生素处理4小时,离心,取上清液备用。
电镜检查 将法氏囊用常规超薄切片处理后,在电子显微镜下经30 000倍放大后观察。
病毒的分离培养
(1)鸡胚接种 选择不含母源抗体的受精卵,孵育至9~11日龄时用作病毒分离试验。将处理过的病料做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鸡胚常在接种后3~7天死亡。胚体皮肤充血、点状出血,肝有斑点状坏死和出血斑。于接种后96~120小时收获的鸡胚尿囊膜和鸡胚组织含毒量最高,尿囊液中一般不含有病毒,只有经过鸡胚长期传代的适应毒株,在尿囊液中才会有病毒。
(2)细胞培养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肾细胞(CK)可以用于IBDV鸡胚适应毒株的培养,经多次传代后,可引起细胞病变和形成空斑。
人工感染试验 取上述经处理过的病料接种易感雏鸡(经琼脂扩散试验阴性),于接种后72~96小时出现死亡高峰,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典型病理变化。
此外,免疫荧光、基因探针等都可以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比以往的方法节时、快速、准确。
[血清学诊断要点]
1.琼脂扩散试验
(1)抗原制备 用IBDV强毒感染4~6周龄易感鸡,经3~4天收获法氏囊,选用典型病变的法氏囊,在组织研磨器内加等量缓冲盐水,高速匀浆,经反复冻融数次后在0~2度普通冰箱内浸泡1~2天,6 000转/分离心30分钟,收集上清液保存。沉淀物再加半量缓冲盐水充分振荡后,再冻融1~2次,放0~2度冰箱浸泡1天,再经10 000转/分离心60分钟,收集上清液。 将两次上清液混合,加入0.15%福尔马林灭活后即可用作琼脂扩散抗原。抗原在用前需作效检,抗原作2倍、4倍、8倍稀释后,分别与2倍、4倍、8倍、16倍、32倍和64倍稀释的阳性血清作试验,血清全部出现阳性反应时被认为抗原合格。琼扩试验时选用抗原最高稀释倍数仍能与64倍稀释的血清呈阳性反应者为试验用抗原,可以用此量的2倍量作为常规试验用抗原。
(2)阳性血清制备 用上述制备的IBDV强毒乳剂制成油佐剂疫苗,注射青年健康鸡,每只皮下注射1.0毫升,三免后皮下注射强毒乳剂1.0毫升,经3~5周后采血,分离血清。
(3)试验操作 用8%盐水配制1%琼脂制板,孔间距为3毫米,孔径为3毫米,打7孔梅花孔,中间孑L放已知琼扩抗原,周围孔加入待检血清、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放于湿盒内在37℃温箱中经24、48和72小时观察反应结果,只要出现沉淀线都可判为阳性反应,不出现沉淀线者为阴性反应。鸡在感染后7~10天可被检出琼扩抗体,并维持较长的时间。也可用标准血清来检测IBDV群特异性抗原,用于本病的诊断。在琼脂凝胶中加入3%PEG的改良AGP试验,能提高检出率。
2.病毒中和试验 常用细胞培养适应毒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在微量滴定板上进行常规病毒中和试验。以199培养液作2倍梯度稀释血清,每孔加入0.025毫升至含有鸡胚成纤维细胞2~4小时单层的微量滴定板中。每孔接种1000PFU的病毒量,37℃孵育5天。若血清滴度过低则会降低试验的敏感性。孵育后吸去培养液,用10%缓冲盐水福尔马林液轻轻冲洗细胞5分钟,再
除去福尔马林液,用1%结晶紫染细胞3分钟。用抑制细胞病变(CPE)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来表示中和滴度。本试验常用来鉴定IBDV的两种血清型。病毒中和试验比琼指扩散试验更为敏感,当抗体滴度过低或需要定量抗体时,该试验更有效。该试验也可用易感鸡胚来做。
3.荧光抗体试验 取待检新鲜病料作组织印片,自然干燥,4℃丙酮固定15分钟,凉干后用1:16稀释的IBD荧光抗体(用标准阳性血清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结果表明,从感染后12小时至9天内均可检出特异性抗原。对可疑病料的检出率可达100%,比琼扩试验敏感性高,是一种特异、准确、检出率高的快速诊断方法。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吸附于聚苯乙烯塑料板上,加入标准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再加入酶标兔抗鸡IgG,再加入底物显色后终止反应,用酶标仪检测反应强度,判断有无抗原。还可建立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BDV抗原。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来定量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抗体。用细胞培养增殖IBDV,经纯化制备病毒抗原包板,用酶标记兔抗鸡IgG。试验时用6.75毫克/亳升病毒抗原包板,待检血清1:200稀释,酶标抗体1:200稀释,根据PAW值计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滴度(ET)。它常用来检测雏鸡的母源抗体和鸡体免疫水平,其特异性、敏感性均比AGP、病毒中和试验(VNT)高,目前已有诊断试剂盒投入使用。
5.对流免疫电泳
(1)琼脂板的制备 将已融化的1%琼脂(琼脂粉1克,以0.05摩尔/f+pH 8.6巴比妥缓冲液加至100毫升)倒人2.5厘米X7.5厘米载玻片上,每片4毫升,制成2.5毫米厚的琼脂板,用直径3毫米打孑L器打孔,抗原、抗体孔距4毫米。
(2)加样 在不同孑L内分别滴加抗原和抗体,防止溢出孔外。
(3)电泳 滴加样品的琼脂板置于加入0.05摩尔/升 pH 8.6巴比妥缓冲液的电泳槽内,用双层滤纸搭电桥,抗原孔端位于电源的阴极,抗体孑L位于阳极,电流强度为3毫安、厘米,电泳1.5/小时。
(4)判定标准 抗原抗体间出现沉淀线判为阳性,不出现沉淀线判为阴性。
6.其他血清学诊断方法 近年来人们利用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SPA协同凝集试验、免疫炭粒凝集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生物素 - 亲和素法等方法进行IBDV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治疗】 药物治疗
(1)病毒灵(吗啉胍) 每千克体重用0.1~0.2克,1日2次服用。
(2)中草药 大青叶、甘草、板蓝根等中草药水煮,饮服,每日1~2次。据报道,应用病毒灵及中草药综合治疗,治愈率达95%左右。
(3)高免卵黄抗体 用当地流行毒株免疫产蛋母鸡制备的高 免卵黄抗体,用于发病时紧急预防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 传染性法氏囊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
(1)活疫苗 常用的活毒疫苗分为中等毒力株活苗及弱毒力株活苗。中毒苗主要有D—78、S—706、VnTvax—BD和Bursine—2等毒株,可用于有一定母源抗体的雏鸡,接种后有轻微反应,以喷雾、饮水免疫雏鸡,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不产生免疫抑制。弱毒力株活苗主要有Burrcsll、Bursine、CH—IM、WG—98和BVM等毒株。对雏鸡经喷雾、饮水、肌肉内、鼻内及眼内接种,对预防法氏囊病有良好的效果。可用于母源抗体水平较低或母源抗体消失后的雏鸡免疫。
(2)灭活苗 灭活苗对法氏囊病有较好预防作用。但对幼龄雏鸡免疫力较差。当母源抗体消失后(17~20日龄)接种灭活油乳剂苗,3周后对法氏囊病的保护率为70%。目前主要用于种鸡在产蛋前进行免疫,以提高下一代母源抗体水平和使下一代母源抗体具有较好的整齐度。
(3)免疫程序 在制订免疫程序时,应注意雏鸡母源抗体的情况。由于个体不同,母源抗体水平高低不一,消长不一致,再加上品种、年龄、周围疫情等多种原因,难以制订出适合所有情况的免疫程序。雏鸡出壳时如无母源抗体,可于1日龄时用弱毒苗进行早期接种,如有母源抗体,首免时间推迟至到14~21日龄,28~35日龄二免,种鸡则必须在18~20周龄及40周龄时用灭活苗肌注。以使雏鸡获得均匀一致,且水平较高的母源抗体,避免早期感染。对于雏鸡,应着重加强种鸡免疫,因为如果雏鸡无母源抗体,则必须早些接种弱毒苗,但这样一来,雏鸡的法氏囊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被损伤,从而影响其他疫苗如马立克疫苗的免疫。建议在2周龄以内不作法氏囊的疫苗接种。被动免疫接种:抗鸡法氏囊病高免卵黄及高免血清是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的有效制 剂。使用方法、剂量见厂家瓶签说明。但对于种用雏鸡,尽量不使用高免卵黄液,可选用其他动物源如羊抗IBD高免血清,以免经蛋传播疾病。
预防措施 对于法氏囊病,在进行免疫接种的同时,要严格执行综合防疫措施,加强隔离消毒及卫生管理,加强对病鸡 的护理,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增加饲料中的维生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