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禽病发生又见新特点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8-17  
  在集约化饲养过程中,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以及免疫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有效控制和消灭禽病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传统散养方式的普遍存在,集约化养禽场仍处于小群散养户的包围之中,自然界的病原微生物对家禽场的威胁仍然存在。一些养禽场本身存在的很多不足,如饲料营养成分不全,消毒药品种类少、质量差,疫苗种类不全、质量欠佳,没有与时俱进的诊断技术,没有足够的畜牧兽医人才,缺乏防疫消毒用的整套设备,不同品种、年龄、用途的家禽混养等,致使防疫措施很难奏效。现代集约化养鸡场里疫病的发生、流行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新型疫病不断增多,传染病危害严重。
  
  据普查,到目前为止,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的疫病有70~80种(上世纪80年代仅有30多种),其中造成损失最大的是家禽传染病,约占禽病种类的75%以上。随着国外新的家禽品种?穴尤其是种鸡?雪的频繁引进,新的禽病也随之被引了进来。另外,随着养禽场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疫病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如鸡传染性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产蛋下降综合征、以肾和腺胃病变为主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及鸡病毒性关节炎、鸡传染性贫血、禽脑脊髓炎等。
  
  2.疾病种类繁多复杂,多原因的混合感染增多。
  
  过去只感染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现在也可以导致鹅、鸭、雉鸡等发病;大肠杆菌病出现了新的脑型、肿头型、眼型等病变;过去对鸭、鹅不致病的禽流感和禽副黏病毒病现在也能造成这些水禽大量死亡。集约化饲养的特点决定了禽病往往呈现多发性、并发性感染,单独发生的很少。
  
  3.禽病的典型变化非典型化。
  
  实践中常常发现不少禽病不再表现出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即非典型化。如以前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典型临床症状的鸡新城疫现在逐渐被非典型性新城疫所代替,表现为发病率不高、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理剖检变化不典型、死亡率低等特点,使诊断和防治该病的难度增加。又如过去只有雏鸡才发生的鸡白痢,现在也常致使成年鸡发病,造成鸡群产蛋率下降,生产受损。
  
  4.多种禽病混合感染的危害加剧。
  
  临床诊断中有很多混合感染的病例,其中包括病毒性禽病的混合感染,如禽流感与新城疫和/或大肠杆菌病、鸡法氏囊病与新城疫、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与小鹅瘟等;病毒性禽病与细菌性禽病的混合感染,如新城疫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与沙门氏菌病等;细菌性禽病的混合感染,如鸡大肠杆菌病与沙门氏菌病等。这些多种致病菌共存的混合感染使诊断和防治疫病的难度增加。
  
  5.条件性病原菌变为非条件性病原菌。
  
  在目前的家禽饲养过程中,很多病毒性疾病得到了控制,但细菌性疾病却越来越严重,如大肠杆菌病、鸡白痢、沙门氏菌病、鸡慢性呼吸道病、鸡传染性鼻炎等。众所周知,大肠杆菌属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大量繁殖时才使动物发病。但目前的事实是,由于饲养环境污染严重,加上大肠杆菌本身血清型多、易变异、传播途径多、表现类型多,而对应治疗的药物品种少,长时间使用单一抗菌素致使抗药菌株不断出现,它已经成为一种原发性致病菌,不仅可以通过消化道致病,而且可以通过呼吸道致病。又如现在的鸡葡萄球菌病不一定要具备外伤这一条件,只要环境或饲料遭污染即可暴发。另外,还有以前不曾引起人们重视的、由条件致病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如绿脓杆菌病、肉鸡矮小综合征等,由于饲养环境不适也频频暴发。据调查,白羽白壳蛋鸡和白羽肉鸡对葡萄球菌病非常易感,该病可使鸡群的死亡率达20%~50%;雏鸡,特别是新生雏鸡感染绿脓杆菌后的死亡率达25%~50%。
  
  6.饲养管理水平对家禽免疫力的影响很大。
  
  饲料营养成分不全会造成家禽患缺乏症,如维生素缺乏症、微量元素缺乏症等;药物使用不当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或使家禽中毒;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不适对家禽尤其是雏禽的生长和生产不利,甚至诱发疾病。这些营养、代谢和中毒性疾病种类繁多,发病机理复杂,具有发病慢、发病率高、病程长等特点,虽然没有传染性,但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发生损失惨重。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