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影响我国养鸡业的主要疫病及预防措施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8-11  
  一、疫病对我国养禽业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禽蛋禽肉生产大国,位居世界前列。由于目前国内市场的消费日趋饱和,能否出口成为制约我国养禽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2年我国禽肉生产总量为1352.3万吨,出口仅为56.5万吨,占总产量的4.2%,占世界出口的5.87%。而每年从国外进口禽肉鸡爪就达百万吨。我国禽肉禽蛋不能更大份额出口远销,疫病控制及免疫预防中的药物残留问题是主要根源。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禽肉蛋产品的生产及加工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二00二年一月,欧盟以食品安全为由,特别是因为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存在的兽医药品残留物,停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至今禽类产品仍未解禁;日本也总是找一些借口,不时对我国禽类产品进行封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泰国多年来在禽病免疫预防上严格按国际标准操作,泰国出口到欧盟的份额越来越大,出口的增加振兴了泰国的养鸡业。
二、发展养鸡业必须控制重要传染病
除了鸡新城疫和禽流感两种烈性传染病外,下面几种传染病也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1、禽沙门氏菌的控制
  这是一种严重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的细菌性传染病,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近年此病在蛋、肉种鸡的父母代都有蔓延的势头,一些地方沙门氏菌阳性率高达20%,有些地方品种鸡的阳性率甚至高达74%。对蛋鸡而言,这些携带沙门氏菌的阳性鸡,所产下的蛋中约有20%至30%带有沙门氏菌,这在国际食品的卫生检验标准中是绝对禁止的。因为人们在食用这些鸡蛋及用这种蛋制成的蛋制品时,如果蛋黄中的沙门氏菌不能被杀灭,可于食后的4至24小时发病,也有的潜伏2至3天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对儿童的危害更加严重,可致儿童出现高热、惊厥、腹泻、呕吐、脱水等。
  肠炎沙门氏菌(SE)病在国内外的危害十分严重。1989年英国由于嗜菌体A型沙门氏菌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导致乘坐英国航空公司的乘客拒绝食用机上提供的禽肉制造的食品,经查,英国养鸡场沙门氏菌阳性鸡增加,大量蛋鸡被淘汰,农业部部长辞职。到1992年英国234个种鸡群淘汰,6000个蛋鸡饲养场关闭。捷克1992年也对149万只沙门氏菌阳性鸡进行了淘汰。目前,我国尚没有鸡蛋的卫生质量要求,但沙门氏菌的污染率是相当高的。因此,兽医防疫部门要加强对种鸡群的检疫以保证养鸡业的安全生产,保障广大人民食用无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蛋。沙门氏菌病对雏鸡和种鸡的危害也十分严重,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
  基于上述情况,我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严格规定了切实有效净化养鸡场沙门氏菌的综合措施,通过制度的贯彻和检验措施的认真执行,来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养鸡业的发展。但近年少数养鸡场不认真执行国家的规定,不进行种鸡的沙门氏菌检验,也不淘汰沙门氏菌检验阳性的母鸡,致使带菌种蛋及商品蛋在孵化场及市场上销售,从而严重的危害人、禽的健康和影响出口贸易,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
  2、成髓细胞白血病
  这是一种侵害肉种鸡的成髓细胞白血病,也称为骨髓细胞瘤,是一种由有囊膜的白血病病毒所致的传染病,1991年以Payne为首的研究组首先有了系统的报告,实际上在上世纪70~80年代英国内鸡群一直有本病的散发。直到1998年后才证实AL病毒是一个新的J亚群。至90年代美国的肉鸡群发病严重,1997年~1998年相当多的肉鸡饲养国都有此病的报道,1998年被称为“成髓细胞白血病的灾难年”。本病危害的严重性:一是垂直传播;二是检疫诊断需要较高费用和严格的技术条件;三是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经胚胎感染ALV的致病日龄在10周龄内,平均死亡周龄为20周龄,一般在25周龄至55周龄时发生肉眼可见的病变。在种鸡死亡高峰时,每月死亡率达6%,欧洲对363份送检的肉种鸡的检验病料中,AL肿瘤检出率达到58%。
  国内崔治中教授研制成功单克隆抗体,不仅可用于ALV-J感染CEF细胞中的抗原检测和鉴定,也可检出感染鸡组织中ALV-J的特异抗原。目前已确诊在国内快大型肉种鸡中存在此病,并有发展的势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是一种以免疫抑制、生长抑制、全身形成慢性肿瘤为特点,由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本病1958年在国外发生后,有不断发展的势头,特别是1974年日本由于使用含REV的鸭胚制造的马立克氏病疫苗,在成品中又没有检出已被此病原污染,造成全日本国1400多万只鸡感染了本病。1987年再次在日本发生,给日本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上述情况也在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德国都出现过。
  本病近年在我国呈蔓延的趋势,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应用琼脂扩散诊断方法在10省市44个鸡场抽检2650份,检出阳性鸡场17个,阳性率38.6%。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制造及研究禽用活疫苗的单位使用含有REV的受精卵制造禽用活疫苗,特别是通过马立克氏病液氮苗、冻干苗及禽痘疫苗中REV的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传播面积大、污染严重的特点。
这一方面是由于上述疫苗的制苗工艺适合REV生存及大量繁殖所需的条件;二是上述疫苗通过注射及剌种途径接种雏鸡;三是目前国内多数疫苗生产单位在成品检验中都不对此病毒进行专项检验。
  目前预防本病尚无疫苗,因此,淘汰阳性鸡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制造活疫苗必须使用SPF鸡胚,并严格成品中对外源病原中的REV检验,以保证疫苗不被污染。
  4、鸡马立克氏病免疫控制的难点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不易被杀灭。由于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的阳性鸡终生排毒,当感染鸡体内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发育成熟后(2~3周),存在于感染鸡脱落的皮屑、羽毛根部,在自然的环境中广泛传播,积存于孵化室、育雏舍内的门窗、顶棚、蛛网、墙缝中的病毒可存活8个月。如果在每次育雏前,不能按照规定的程序(彻底冲洗、有效消毒药认真喷洒,间隔24小时后再冲洗、再消毒)消灭上述环境中的病毒,则养鸡越久必然会使环境中的马立克氏病病毒越积越多,这就加重初生雏鸡早期感染大量病毒的机会。因此,使用再有效的疫苗,也会因早期严重的感染而降低有效疫苗的预防保护率。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具有对初生雏鸡最易感的特点。在高污染的环境中,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雏鸡体内,并很快繁殖,这些雏鸡尽管在1日龄接种了有效的鸡马立克氏病疫苗,但对这些感染的雏鸡来说,病毒在雏鸡体内繁殖的速度远远高于疫苗病毒的繁殖速度,就是目前最有效的CVI988/Rispen液氮苗,也需要72小时,如果雏鸡是在一个严重污染的环境中,则病毒可在出壳后的短时间内通过呼吸道而大量感染雏鸡,并迅速在雏鸡体内繁殖,占领免疫系统,从而抑制了有效疫苗病毒的繁殖,这就是污染严重的鸡场使用再好的疫苗也不能彻底控制马立克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