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宏观调控初见效,“温氏效应”软着陆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港报指“温氏效应”逐步显现

  中新网6月27日电 当人们还在为一系列调控新措施眼花缭乱的时候,当国内经济晴雨未卜风云变幻之际,5月2日,温家宝总理已经踏上了他组阁以来的第一次欧洲之旅,步履从容,气定神闲。虽然此行重点是大国外交,而宏观调控也成为10天访问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香港文汇报报道说,5月12日是总理访问欧洲的最后一天,在都柏林华侨商界见面会上,温家宝谈及国内宏观调控特别幽了一默:“我在回答路透社记者采访的第二天,铁矿的期货指数下降了,中国的钢材价格也回落到去年10月的水平。有人为此开玩笑说,这是‘温氏效应’。”与会者在一片笑声中看到了温家宝特有的风趣,也体验到了总理驾驭经济政策的自信。

  果然,继4月份宏观调控初步见效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份数据显示,调控效应已经进一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进一步回落;市场销售稳中趋活;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市场物价涨势减弱;银行信贷已受控制。

  5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温家宝总理,似乎并没有为软着陆的曙光而喜形于色,他强调宏观调控的“三不政策”: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松懈。6月8日至12日温家宝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求各地巩固成果,防止反复。谨慎持重是温家宝总理的一贯作风,特别是在中国经济重要关口、宏观调控刚刚出现转机的时刻。

  的确,由于经济运行的惯性作用,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过大,煤电油运依然紧张,价格总水平继续上涨,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鉴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创新高,物价涨幅“超4望5”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界不少专家已经为投资降温的迹象舒了一口气。“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效果必将进一步显现。”人们相信,在此之前暂不宜推出银行加息、大幅削减国债赤字等新的降温政策。第二、三季度已经成为考察中国宏观调控效果的一扇“时间窗”。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的地平线上已经浮现出“软着陆”的桅杆了。

  作为“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之争风头浪尖上的人物,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曾因去年下半年最先提出中国经济出现过热迹象,而一度成为众矢之的,遭受置疑,但后来终证明其先见之明。5月中旬,这位年轻的经济学家又率先做出乐观的预测:宏观调控的效果将在第三季度显现出来,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在9%左右。而美国华尔街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也认为,中国极有可能就在2004年,迎来“软着陆”。

  虽然宏观调控开始得分,但温家宝总理近期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体制问题、结构问题、增长方式问题”。一位接近决策圈的官员说,温家宝的目标似乎没有停留在通过眼前“大考”,而是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准备做一篇关乎经济长治久安的大文章。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强调,“要走出宏观经济调控中『过热--调控--通缩』的恶性循环,此轮宏观调控必须要实现一部分过热行业的软着陆,同时更要大力促使一些急需发展的行业起飞,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们曾为中国“九五”计划提出的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转变而欢欣鼓舞,从“九五”计划到“十五”计划前半期,国家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源消耗一度下降,但去年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开始回潮。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现在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投资高达5亿元,而在“六五”、“七五”时期,这一比例只是1:2。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已越来越依赖资源投入而非技术进步基础上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长此以往,中国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此间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的体制滞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一直没有根本解决,经济的浮华往往使问题苟延残喘,而这场经济局部过热使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也凸显了根除三大痼疾的迫切性,而新一届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出路所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