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由大肠杆菌和疑似冠状病毒引起的犊牛腹泻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犊牛腹泻是肉牛临诊常见的多发病,其病因较复杂,但通常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如大肠杆菌等引起的细菌性腹泻;由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易发于10日龄以内的犊牛,其引起的损失非常严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初生犊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自1972年Ctaucp于美国首次报道本病以来,不少国家都发现了本病,业已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损失。1997年12月,某牛场的新生犊暴发了以急性肠炎为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经实验室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并发疑似冠状病毒感染引起。

   1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犊牛产后精神良好无异常,初次饲喂初乳未发现异常,但食后数小时,精神沉郁,喜卧,不愿吃乳。排出胎粪之后便明显腹泻,粪便呈胆黄色且混有大量的粘液及乳凝块,混有少量血液,后期呈水样腹泻。发病犊牛在刚发生腹泻时便给予及时治疗,有些能治愈,但生长发育迟缓;如果治疗不及时,不论采取何种措施都终归死亡。该场由腹泻而引起的死亡犊牛从发病初至全场病愈期间共死亡30头。初生犊牛发病率几乎达100%,病死率达60%,以3~4日龄的犊牛发病率最高,随日龄增加,发病率明显减少,10日龄之后很少发病。

   2 实验室诊断

   2.1 粪便标本 由直肠无菌采取5例病犊粪便,送往实验室检查鉴定。

   2.2 细菌分离培养 将粪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37℃过夜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2.3 细菌生化鉴定 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上,过夜培养后,斜面及底部都呈黄色者,取其斜面培养物进行以下生化试验: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乳糖发酵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赖氨酸脱羧酶及尿素酶试验等。

   2.4 细菌的血清型鉴定 取分离菌株,送往中国兽药监察所进行血清型鉴定。

   2.5 粪便中轮状病毒的检测 检测轮状病毒ELISA试剂盒购自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按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测。

   2.6 粪便悬液的制备 将粪便标本用0.01MpH7.4PBS制成20%悬液,用玻棒充分混合成匀浆,4000r/min,离心30min。去沉淀,取上清液,之后高速离心90min(38000r/min),弃上清,沉淀溶于少量PBS中。

   2.7 电镜观察 取上述制备好的悬液,按常规滴膜,2%磷钨酸负染,用透射电镜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将粪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过液培养后,可见有许多红色菌落产生,红色菌落置于三糖铁培养基上,培养后可见斜面及底部都呈黄色,生化试验鉴定可发酵乳糖,吲哚试验阳性,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利用枸橼酸盐,可还原硝酸盐,赖氨酸脱羧酶及尿素酶试验皆呈阴性。因此,判定分离菌为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结果,5株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别为O8、O9、O105、O60、O130。其中O8、O9型大肠杆菌是引起犊牛腹泻的最常见的血清型。

   3.2 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粪便中无轮状病毒粒子,引起该次犊牛腹泻的原因不是由轮状病毒所致。

   3.3 电镜观察 5个粪样经离心处理后,在电镜下观察,都可见到有病毒样粒子,多为球形,直径80~150nm左右,粒子表面有突起,突起末端似球状,有的粒子的整个突起呈花瓣状,因此我们疑为该病毒为冠状病毒。确证,有待于用标准阳性血清做进一步的鉴定工作。

   根据以上实验室诊断结果,我们初步认为该场犊牛腹泻是由大肠杆菌与冠状病毒共同作用引起的。据报道,冠状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变为急性卡他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日龄越小,发病越急,病理变化也越严重。这与本次死亡及濒死病犊的剖检结果相一致。

   4 治疗 在治疗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综合性防制措施:

   (1)将病犊牛与健康犊牛隔离饲养,对饲喂用具及场地严格消毒;

   (2)控制喂奶量,发生腹泻的犊牛暂停喂奶12~24h,在以后的两天内,喂奶量为正常喂奶量1/3~1/2。与此同时,采用输液疗法及给予人工口服补液盐,补充营养;

   (3)对危重病例采用输血疗法,方法是采用母牛颈静脉血液400ml,加入5%氯化钙100ml(抗过敏兼抗凝),一次性给犊牛输入;

   (4)用庆大霉素、痢菌净等注射剂给犊牛肌注,氟哌酸胶囊口投。经采取以上措施后,发病和死亡逐步得到了控制。10天后未再发生新的病例。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