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农区禽病发生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调查表明,禽病仍是制约农区养禽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饲养户普遍反映,养禽最担心的就是禽发病。笔者在二十多年的农区禽病诊治工作中,对禽病发生的特点、成因进行了观察、分析,并提出了防制对策,现叙述如下:

  1 禽病发生的主要特点

  1.1 传染病危害严重

  据疫病普查,到目前为止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和危害的疾病有70~80种,是80年代30多种的2倍多,其中传染病最多,约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成为禽病防制的主要内容。

  1.2 疾病种类繁多复杂

  新城疫、禽出败、鸡白痢、鸭瘟等老病常年不断发生和流行,低致病性禽流感、鸡传贫、减蛋综合征、番鸭细小病毒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等等新病又不断出现。如传染性法氏囊病过去只独发于鸡,而现在发现鹅、鸭、雉鸡等也可发生;鸡白痢过去认为只发生于雏鸡,现在中鸡也感染;大肠杆菌病现在还出现了脑型、肿头型、眼型等新类型。

  1.3 典型疾病非典型化

  兽医实践中常常发现不少疾病不像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即非典型化。如鸡新城疫、鸡白痢、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等都出现非典型病例,而且流行非常广泛,发病率也较高。给诊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1.4 混合感染危害加剧

  临诊中常有混合感染病例。病毒性混合感染,如鸡法氏囊病与新城疫、新城疫与传支、雏番鸭的细小病毒病与小鹅瘟等;有病毒性与细菌性混合感染,如新城疫与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等;细菌性混合感染,如鸡大肠杆菌病与沙门氏杆菌病等。

  1.5 条件性病原变为非条件性病原

  众所周知,大肠杆菌属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大量繁殖时,才使动物发病。而现在发现它也是一种原发性致病菌,它不仅通过消化道而且多数通过呼吸道感染;又如葡萄球菌病不一定要具备外伤这一条件,只要环境或饲料遭污染也可发病。

  1.6 饲养管理水平对疾病影响突出

  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饲料营养成分不仅会造成缺乏症,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症。药物使用不当会产生抗药性或中毒,如喹乙醇、痢特灵中毒。饲料加工、管理不当也可引起中毒,环境气候如温度、湿度、光照等都可对家禽尤其是初生禽造成影响,甚至诱发相关疾病。

  2 禽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防疫意识不强,免疫程序紊乱

  实践中发现有些农民防疫意识不强,对所散养的家禽不予防疫,甚至有的专业户也是如此。有的则进行了初免,而二免、三免则不免或不按时免疫,有的未初免就二免、三免。此外防疫人员责任心不强、疫苗质量不好、疫苗保管、使用不当、疫苗品种不能满足生产所需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利于禽病防制。

  2.2 病毒性病原体增加、变异

  随着国际间及地区间的家禽及其产品频繁调运,可使新的疫病传入或在不同地区流行。此外在疫病流行过程中,病原体发生变异, 毒力减弱,加之动物具有部分免疫力,因此出现了一些非典型病例。有的毒力增强,出现强毒株,如传染性法氏囊病,危害严重。

  2.3 细菌性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细菌性疾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滥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许多养禽户在禽群发病时滥施药物,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且抗药性越来越强。此外,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药菌株起到了筛选作用。

  2.4 家禽生理解剖结构特殊

  2.4.1 家禽肺小且连接许多气囊,而这些气囊又与体内各部位相通。因此,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都可经呼吸道传遍全身,呈全身性感染,病情显得特别严重。

  2.4.2 家禽的胸、腹腔没有横隔膜,因此胸腔感染容易传到腹腔,腹腔感染容易传到胸腔。

  2.4.3 家禽不具有胎盘屏障,在禽蛋形成时,身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容易进入蛋中。

  2.4.4 家禽的生殖孔、排泄孔都开口于泄殖腔,因此,禽蛋容易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粪便污染,而构成传染。

  2.4.5 家禽的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全,故家禽的淋巴屏障功能较差,病原容易进入体内,并易在体内扩散。

  2.5 缺乏综合性防疫措施

  生产实践中,专业户只注意预防接种,而忽略了其他的防疫措施。殊不知,其他的防疫措施尤其是消毒工作,在某种情况下,显得比预防接种更为重要。因为禽场经过多批次的饲养,病原微生物污染非常普遍,甚至有的还十分严重,如若不加强综合性防疫措施,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我县某禽场,有的批次死亡率高达70%~80%,损失达十几万元。

  3 禽病防制的主要对策

  3.1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卫生防疫措施

  无论是散养还是专业养殖都要及时按程序做好免疫接种。兽医人员要做好生物制品的运输、保藏、使用等项工作,以确保防疫质量,养禽户要在消毒、隔离、卫生、应激、环境气候等方面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把疫病消灭在禽场之外或萌发之中。

  3.2 巩固和完善兽医防疫体系

  政府要增加投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防疫体系。兽医技术人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检疫、防疫灭病水平。要针对农区的特点积极普及牧医知识,加强专业场、户的指导,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兽药。要增加责任心和紧迫感,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3.3 依法制疫,确保动物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已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的根本大法。因此我们要继续宣传、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做到依法制疫。对危害严重的禽病要实行计划免疫,实施强制免疫。要严把口岸检疫关,严防新病或重大疫病传入。要加强流通环节的家禽检疫,防止疫病扩散。同时必须加强诊断技术的研究、应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确保家禽健康生长。

  3.4 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提高管理水平

  饲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高密度饲养、粪便无害化处理程度低、卫生消毒意识不强、环境污染严重、管理水平低下,是制约禽病有效控制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治理污染,提高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消毒尤其是带禽消毒工作。带禽消毒是一项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应予推广应用。此外要科学用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禽病防制效果。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