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猪场的疫病的控制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猪场的疫病控制是一项综合多门学科的系统工程,包括兽医学、畜牧学、建筑学、环境卫生学、化学等多门学科,而不是简单的兽医学,应从抓好小气候环境控制、日常饲养管理和保健、封闭饲养、免疫接种、卫生消毒、检疫监测、种猪选育和交货净化等环节做起,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控制疫病的发生流行。

一、猪场的选址和布局

猪场应选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电充足、水质卫生良好、排水方便的沙质土地带,易使猪舍保持干燥和卫生环境。最好配套有鱼塘、果林、耕地,以便于污水的处理。 
猪场应处于交通方便的位置,但要和主要公路、居民点、其他繁殖场至少保持2km以上的距离的间隔,并且尽量远离屠宰场、废物污水处理站和其他污染源。 
猪场的布局,应按育种核心群----良种繁殖场----一般繁殖场方向布置,育种核心群在上风向,每个分场按生活管理区----生产配套区(饮料加工车间、仓库、兽医化验室、清毒更衣室等)----生产区(猪舍)排列,并且严格做到生产区和生活管理区分开,生产区周围应有防疫保护设施。生产区按配种怀孕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测定舍、育成舍、装猪台从上风向下风方向排列。 
二、封闭隔离饲养

猪场大门必须设立宽于门口、长于大型载货汽车车轮一周半的水泥结构的消毒池, 并装有喷洒消毒设施。人员进场时应经过消毒人员通道,严禁闲人进场,外来人员来访必须在值班室登记,把好防疫第一关。 
生产区最好有围墙和防疫沟,并且在围墙外种植荆棘类植物,形成防疫林带,只留人员入口、饲料入口和出猪舍,减少与外界的直接联系。 
生活管理区和生产区之间的人员入口和饲料入口应以消毒池隔开,人员必须在更衣室沐浴、更衣、换鞋,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生产区的每栋猪舍门口必须设立消毒脚盆,生产人员经过脚盆再次消毒工作鞋后进入猪舍,生产人员不得互相“串仓”,各猪舍用具不得混用。 
外来车辆必须在场外经严格冲洗消毒后才能进入生活管理区和靠近装猪台,严禁任何车辆和外人进入生产区。 
加强装猪台的卫生消毒工作。装猪台平常应关闲,严防外人和动物进入;禁止外人(特别是猪贩)上装猪台,卖猪时饲养人员不准接触运猪车;任何猪只一经赶至装猪台,不得再返回原猪舍;装猪后对装猪台进行严格消毒。 
如果是种猪场应设种猪选购室,选购室最好和生产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介于生活区和生产区之间,以隔墙(留密封玻璃观察窗)或栅栏隔开,外来人员进入种猪选购室之前必须先更衣换鞋、消毒,在选购室挑选种猪。 
饲料应由本场生产区外的饮料车运到饲料周转仓库,再由生产区内的车辆转运到每栋猪舍,严禁将饲料直接运入生产区内。生产区内的任何物品、工具(包括车辆),除特殊情况外不得离开生产区,任何物品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告别是饲料袋应先经薰蒸消毒后才能装料进入生产区。有条件的猪场最好使用饲料塔,以避免已污染的饲料袋引入疫病。 
场内生活区严禁 饲养畜禽。尽量避免猪、狗、禽鸟进入生产区。生产区内肉食品要由场内供给,严禁从场外带入偶蹄兽的肉类及其制品。 
休假返场的生产人员必须在生活管理区隔离二天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工作,猪场后勤人员应尽量避免进入生产区。 
全场工作人员禁止兼任其他畜牧场的饲养、技术工作和屠宰贩卖工作。保证生产区与外界环境有良好的隔离状态,全面预防外界病原侵入猪场内。 
三、免疫接种和监测

免疫接种工作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猪场应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疫苗的性质、气候条件、猪群的健康情况及其他因素决定本场使用疫苗的种类,必须有完整的计划,综合考虑母猪母源抗体、猪只发病日龄、发病季节等因素,制定出完整的免疫程序,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以周或月为单位进行计划免疫,实行规范化作业。执行过程中应定期采取监测各种疫病(主要是五号病和猪瘟)抗体的消长情况,效果不佳时,及时补打疫苗并调整免疫程序。根据周围疫病发生情况,适当加大剂量和增加免疫密度,以确保免疫效果。其他的管理措施要跟得上,疫苗的选择、运输、保存、使用及使用记录都要建立一系列严格的制度,以备考查,保证将有效的疫苗注射到猪体,起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加强对猪群疫病的监测在防疫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猪场应制定改进防疫具体措施的优化疫病控制系统计划,建立兽医检验室,并定期派技术人员到本场商品猪屠宰场检查屠体,以死猪剖检、商品猪屠宰检查、实验室诊断结合临床诊断,了解猪群的健康水平,猪场的防疫、用药效果和管理水平,每半年要对全场所有的种公、母猪定期采血进行全面的疫病普查,发现苗头及时处理解决,确保安全防疫。

四、卫生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或消除停留在猪体表存活的病原体的好办法。猪场应定期对生活管理区、生产区、猪舍内外环境(特别是卫生死角)、猪全身体进行认真严格的消毒,消毒前要做好清洁卫生工作,才能使消毒更彻底、更有效,生产区要在安全的范围内适当加大消毒药液浓度。消毒方法视不同物品可用紫外光照射、药物熏蒸、浸泡、喷洒和火焰消毒等。常用的消毒药有醛类(福尔马林等)、碱类(氢氧化钠、石灰粉等)过氧化物(过氧乙酸等)、有机氯(迈高“消特灵II”等)及复合酚类(衣福、菌毒敌等)和季铵盐类(百毒杀等),但必须有计划定期交替使用,以减少原微生物的抗药性。猪场应制订消毒制度,严格招待消毒制度应包括以下几项:

生产操作中的消毒:配种员、分娩舍护理人员特别要注意防止母猪生殖道感染以及乳房炎的发生,因此工作时应用消毒药消毒手臂,戴上一次性胶皮手套再操作,对操作的部位也要消毒后再实施工作。仔猪出生后断尾、剪牙、去势、打耳号、注射铁针和做系列小手术时都要使用消毒过的器械,并注意消毒好伤口。各类猪转群前后栏舍的消毒往往被忽略,但它的作用却比服用抗菌素更合算。先进行卫生清洁,再用热水喷雾枪高压冲洗,不但可杀死微生物,特别对于球虫卵囊用消毒液效果不佳,用此办法较合适。待干燥后用消毒药再喷洒消毒,如果发生过大面积流行病的猪舍应反复消毒,至少空置两周后再进猪。 
器械、工具的消毒:防疫、治疗用的器械应每天消毒一次,防疫、手术用的器械应分开使用,每次使用前后要消毒。 
尸体、粪便的处理:病死猪只解剖后要做无害化处理,场地要清洗消毒,操作人员使用的工作服和工作鞋不要与饲养人员用的混穿。粪便不要在场内堆放,应集中放在场外固定区域堆积发酵,采用生物热消毒后再作肥料。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