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破坏”这个主题充满误解。
所谓的产业破坏,指的是资源较少的小公司成功挑战地位稳固的既有公司的过程。对产业破坏的最大误解之一,就是以为它是一种神秘、随机、不可预测的事件。另一个误解则是,当碰到这种事情时,你是无法控制整个情况的。这些观点可能曾经是对的,但目前已不是如此。
埃森哲顾问公司(Accenture)研究发现,产业破坏是可以合理预测的,若能理解它的可预测性,就会带来机会。
为了协助企业领导人更了解产业破坏,我们编制了一个指数,用来衡量产业目前的破坏程度,以及未来容易遭受破坏的程度。对于前者,我们检视破坏者公司的存在及其市场渗透率;我们也考虑既有公司的财务绩效。对后者,我们衡量既有公司的营运效率、对创新的投入和防御攻击的能力。
最终,埃森哲的破坏指数(Disruptability Index)呈现二十个产业和这些产业内的98个行业,在这两个轴上的位置。然后我们用中位数作为划分点,呈现四种不同的破坏状态:耐久、脆弱、波动和可存活。
我们的研究显示,企业高阶主管的确有可能评估所属产业是否容易遭受破坏,以及背后的原因,也能更仔细地为自家公司进行同样的评估。有了这些知识,他们就更能够制定正确的策略回应方式,并很有信心地采取行动。
在耐久状态下,我们发现一些有效率的成熟产业,如酒精饮料或轮胎和橡胶。这些产业的既有公司,通常拥有地位稳固的品牌和专属技术,并掌握经销渠道。公司可运用这些优势,来控制和防止非传统竞争者突然涌入市场,但前提是,高阶主管必须准备好回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并善用这些趋势可能带来的成长机会。例如,美国和欧洲消费者的口味已转向当地的精酿啤酒(craft beer)。根据市场统计数据公司Statista的资料,单是2016年,美国就有超过五千家精酿啤酒厂,而在那之前十年仅有1400家。
多国籍啤酒公司的因应做法,就是投资或收购大型精酿啤酒厂,如Lagunitas、Craft Brew Alliance和Goose Island,希望立即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
在脆弱状态下,既有公司受益于持续存在的高进入障碍,例如法规和资本要求条件。但处于这个状态的公司,常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必须提高本身传统业务的效率并降低营运成本,而这种压力吸引了擅长掌握机会的破坏者公司。以健康照护产业为例:较新的公司进入这个市场时,原本就有能力使用联网感测器和人工智能,以即时监控病人的情况(特别是慢性病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既有公司被迫采用这些技术,以保持竞争力,即使成本和生产力受到的压力升高。
在波动状态下,产业经历高度破坏,而且短期内可能遭到更严重的破坏。过去强大的进入障碍不复存在;固定资产都已变成弱点,如车队、饭店、银行的分行和电信基础设施。例如在交通运输方面,随选方案搅乱了市场,传统出租车很慢才反击,推出Arro和Way2Ride等App。新的竞争者甚至没有放过更传统的低利润率产业。超市就是一个例子,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正迫使食品杂货产业的许多既有业者,重新思考市场进入策略。
在可存活状态中,我们发现的是经历过重大破坏的新产业或重生产业。竞争态势带来机会,可创造新的结构效率;但高创新率显示竞争优势来源往往很短暂,因为新的破坏者不断出现。在这种状态下,破坏不是(或不再是)突然且猛烈的,而已经成为持续存在的现象,例如,报纸出版业。在纸本报纸销售额和广告大幅下滑之后,一些报纸改头换面成为数字平台,另一些则是在探索订阅模式。但这个产业持续面临重大挑战,包括广告营收、劳动和生产成本,以及消费者的要求改变。
面对破坏时,许多领导人都死守着自家的传统业务。
领导人若了解各种破坏状态和自家公司在这当中所处的位置,就更能够把破坏当成正面的力量,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讯号,显示应保护旧业务,反而当成一种强力的提醒,应该要带领公司进入新领域。他们会把破坏当成改善本身组织的工具,并让财务更健全,做法可能是冒险探索新的市场。
基于这四种状态的特性,我们的研究提出以下策略,帮助企业领导人掌控破坏:
在耐久状态中,企业必须积极改造本身的传统业务,而不是集中心力维持它。这表示应采取行动以维持核心业务的成本领先地位,同时进行广泛的实验以提高相关性,例如,致力于让关键产品不只变得更便宜,还要更贴近顾客需求。例如,家庭用品零售业的平均研发投资,仅是所有产业平均水准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例外。居家修缮零售业者劳氏(Lowe**39;s)在2014年成立劳氏创新实验室,结果产出一个不断演变、混合实境的设计体验Holoroom,以及自动零售服务机器人LoweBot。这个新事业显示,劳氏致力打造的顾客体验,是要能吸引新兴的数字化原住民世代。
处于脆弱状态的公司,必须立刻彻底处理本身传统业务面临的生产力挑战,以便准备好面对未来的创新(他们自己或竞争对手的创新)。一种方法是降低对固定资产的依赖。另一个是善用未曾好好运用的资产,以创造收入。例如,顶尖的独立电力公司已开始采用资产不多、以平台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像是德国的Next Kraftwerke已经在中欧开发出一个网络,其中包含超过三千个分散式电力生产和消费的资产,以建立一个“虚拟电厂”。
Next Kraftwerke提供的一项服务是“需量反应”,这可以减少顾客在尖峰时段的用电量,以降低成本(用电量骤增时,签定需量反应合约的用户,会接到要求降低用电量的通知,用户配合减少用电做法,以获得收入,电力公司则可节省扩充发电容量的高昂成本)。
对处于波动状态的公司来说,果断改变目前的发展路线是唯一的生存之道。这不是单纯地放弃核心业务,而是必须在进行企业和财务重整行动时,巧妙取得平衡。丹麦大型综合集团马士基(Maersk)在破坏的波动状态下,采取明智的行动,把旗下石油勘探与生产、钻井平台和油轮业务切割出来,成立新的能源事业单位,以便分拆、出售或与其他公司合并。它已经用75亿美元的价格将马士基石油卖给道达尔(Total)。这个转折让马士基能提升绩效,专注发展具有全球规模的运输和物流核心事业,并寻求新的成长机会。
处于可存活状态的公司,必须采取策略以持续处于创新状态。做法包括提高创新产品在现有顾客当中的渗透率,同时利用本身核心事业的优势,积极拓展至相邻或完全未曾涉足的市场。
再以报纸出版业为例,《纽约时报》拥有近250万的纯数字订户,并且不断增加功能和服务。该公司的人工智能聊天室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让使用者可取得每分钟更新的最新民调数据和分析。而它的虚拟现实电影让订户沉浸在记者的旅程中。
《纽约时报》对国际成长设定远大的目标,力求到2020年时数字化营收增加一倍,达到8亿美元。
于1903年和1911年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玛丽·居里(Marie Curie),她有个观点非常适合现今的企业领导人。她说:“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可怕的,只是需要去了解。”了解你所属的产业有多么可能遭受破坏,有助于你做出重大的策略选择。领导人现在就该开始掌控自家公司所处的破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