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管理 » 正文

一题多解,企业管理跟上时代脉动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07-06  

  企业的经营哲学,是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观念,是这家企业看待自己、客户、市场、竞争和资源的基本价值观。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进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之后,商业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与时代的脉动相匹配。这意味着,沿袭多年的《管理学》需要重新书写。

  最佳管理智囊档案

  姓名:沈拓

  职位:北京智信创元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资历:北京智信创元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移动互联网转型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发起人,清华大学X-LAB孵化器创业导师,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战略转型及变革领导力。

  个人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solonshen 万物相关的时代观念下,企业需要促进各种资源之间的彼此发现与连接

  万物相关意味着整个社会价值网络体系,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这是未来社会的基础观念。

  基于这此,企业应形成这样的经营观念,“企业经营的重点在于,促进资源之间的彼此发现和连接”。通过资源之间的连接互动来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带来商业模式创新与管理提升。

  例如,企业如果能够实现海量客户与海量资源之间匹配、交易和服务,也就是双边市场的连接,那么企业就会成为一个有长期生命力的商业平台;企业在面临一个重大创新挑战的时候,如果能够实现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分享与互动,那么可能会形成像维基百科那样的群体智慧;企业对于售卖的商品,不仅让用户可以使用商品本身的功能,还可以让用户可以通过商品与更多资源连接,获得更多支持。

  因此,在未来,企业经营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知识、外部合作伙伴、用户等各类资源之间的连接,通过连接,来获得智慧,创新模式,提高效率。

  馈赠分享的时代观念下,企业需要把每个人视为价值网络体系的节点,每个节点必须为其它节点创造价值

  馈赠分享观念意味着,从整个社会价值网络体系来看,你作为一个节点,在整个体系中存在的价值在于,为其它节点或整个体系创造价值,你这个节点才有存在的价值。

  基于此,企业应形成这样的经营观念“每个人都是价值网络体系的节点,每个节点必须为其它节点创造价值”。

  在这样的观念下,企业需要逐步“去层级化”,变层级为节点。一个人在企业中还有资格做下去,并不是因为你的层级高资格老,而是因为你可以为其它节点创造价值。更进一步,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将逐渐由常用的直线职能制转变为节点之间彼此链接的自洽组织制,即每个小模块都是自成体系的小业务单元,它的存在和运转并不是依赖于管理,而是像自然界的生物体一样,依赖于协同、价值交换和积极的彼此竞争。从长期来看,节点、自洽的小型业务单元直到整个价值网络,像细胞、组织和生命体的关系一样,把传统企业从“无机体”改造成为一个“有机体”。

  一题多解的时代观念下,企业需要创造演进机制,让内部节点可以不断演进,带来生命体的种种全新可能

  从整个社会价值网络体系来看,由于彼此紧密相关和深度分享,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种种裂变、重组、再连接就创造了无尽的可能,给整个体系带来了不断创新、不断演进的种种可能。

  基于此,企业应形成这样的经营观念“生命体具有无尽的可能性,企业内部的节点要不断演进,孕育新生命,带来未来的无限可能”。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他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对每个问题提供“标准答案”,再由下级执行,这是传统工业时代流水线管理的方法。他最重要的任务是,像孵化一个生命体一样,为组织提供足够的资源和空间,创建出合理的规则和机制,使得组织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去探索、去成长、去连接、去裂变、去创造各种可能性,让智慧在整个组织内得以涌现。

  边界模糊的时代观念下,企业需要用勇气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发起颠覆式创新

  从整个社会价值网络体系来看,由于连接以及改变连接的可能性剧增,使得每个局部模块都产生了种种变数和可能性,也就是边界模糊。

  基于此,企业应形成这样的经营观念“在一个充满变数和可能性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始终保持探索性姿态和颠覆性视角,保持边界模糊的why not 思维”。

  边界模糊的观念将深深渗入未来的企业经营中,组织结构不再是刚性的,而是弹性可调的;人才使用不再是论资排辈的,而是能上能下的;考核不再是唯KPI论,而是聚焦用户,聚焦品质;目标市场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凡是可颠覆的,都进去看一看”。营销手法不再是僵化的,而是随时可以沿用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总之,边界模糊的观念本质是勇于颠覆过往的成见。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