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感悟 » 正文

职业生涯真的可以被规划吗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05-12  

  在很多人的职业规划中,“缺乏策略性”的程度简直让人震惊。即使是那些“战略管理系”的学生,竟然也在犯低级战略错误。实际上,你只需要遵守最基本最基本的3个“策略思维的原则”

  “计划没有变化快,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当年比尔盖茨的刚进入哈佛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有人会在1年后找到他并且一起开始做编程,然后退学创业?职业规划有什么用?职业规划成就不了比尔盖茨、成就不了乔布斯。”

  很多人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第一反应的答案是这样。

  所以,按照这样的逻辑,好像世界一下子变简单了,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大学生不需要进行职业规划,只需要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做什么,选择职业的时候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感觉。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不靠谱的。实际上这是4大类“不靠谱”职业规划的一派——自由派。

  职业规划的“自由派”认为,任何的规划和思考都是没有必要的,生命就是一系列天意和随机过程的结果,只要你遇到了机遇,你就容易成功;而没有遇到机遇,不论多努力都不会成功。既然“生命是随机的”,那么自然任何的战略规划都没有用。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的不靠谱职业规划派:计划派、迷茫派和**派。

  计划派

  对,“自由派”反击的就是“计划派”,计划派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制定一个又一个目标—今年拿到XXoffer,3年后跳槽去甲方,35岁出来创业,42岁公司上市……

  他们把所经历的一切都看成跳板,大学是去XX公司的跳板、去XX公司是去甲方公司的跳板、去甲方是去创业的跳板、去创业是成为上市公司CEO的跳板……

  这说的好像按照“行业通用模板”制定一系列目标,就完成了战略规划的过程,可以燃放烟花以示庆祝一样。

  迷茫派

  而“迷茫派”同“自由派”比较类似,他们都缺乏规划,但是不同的是两者对自身处境的心安理得程度—迷茫派往往对自己缺乏规划的事实感到焦虑,而自由派却能在当下安静地享受这一点。

  **派

  除此之外,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还逐渐兴起了一个新潮派别—**派。他们认为成功所有的要素都是“积极的心态”,他们的格言往往是“有志者事竟成”或者“没有不可能”,他们每次看到成功者坚韧不拔的励志故事或者NIKE的最新励志广告片都会激动不已。但是对如何实现这些伟大的远景,他们却绝口不提。

  他们的枕边经常会放一本《乔布斯传》或者《积极心态的力量》,但是实际上成功者的励志故事就像中国食疗偏方一样—不论你想要什么观点,你都能从里面找到(不论是茄子治病,还是茄子致癌,都能找到)。

  上面的各种“职业规划”观点,引发了“制定目标”还是“跟随内心”的争论,引发了“理想主义”(**派)还是“现实主义”(计划派)的争论。但是这些争论反而都忽视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策略性”

  是的,他们在争论人到底是应该“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但是即使是“现实主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我怎么制定职业的策略。如何最大化我的优势?如何更快地展现我的价值?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连贯行动达成目标?——这些最关键的问题反而成为了“职业规划”讨论圈意外的内容。

  如何“策略性”地进行职业规划?“策略性的职业规划”不能告诉你33岁成为CEO还是35岁,但是它会让你更有效地实现目标。而你需要做的是首先放下成见,遵循3个最基本的,路人皆知的原则:

  1,寻找缺口;

  2,扬长避短;

  3,行动协同。

  1.寻找缺口

  任何成功的策略,不论是军事策略、商业策略还是个人职业规划策略,一个重要的特征往往是“寻找缺口”(提供真正缺少的东西)。“寻找缺口”——这个战略原则如此基本,甚至在“战略管理”这门学科出现之前就有了。

  我们学过历史知道,在第二次工业**时代,美国的铁路大王叫“范德比尔特”,但是实际上最开始他不是做铁路的。在19世纪那个时代,范德比尔特被人称之为“船长”—他在美国轮船运输业刚兴起时就进入了这个行业。

  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轮船运输业每年都不断增长,逐渐由“边缘行业”成长为“热门行业”。一开始对这个行业充满不屑的人,最终也疯狂涌入这个行业。

  而就在整个行业最火爆的时候,范德比尔特把所有轮船卖掉了—他觉得铁路才是美国将来的趋势,而轮船最终会被铁路取代,因此他卖掉了全部的船来投资铁路。

  而这时,大部分人对铁路还是将信将疑的态度。

  我想当时的大部分人跟范德比尔特的选择是相反的—他们觉得轮船才是最火爆的行业,因此用很高的价格从范德比尔特手里接过轮船业务。而范德比尔特却遵守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寻找缺口”—当时美国的轮船并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轮船行业已经不存在“市场缺口”。

  “提供别人最缺少的东西,而不是增加别人已经富于的东西”——这几乎是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但是大众的选择却往往与这个“基本逻辑”相违背。

  十几年前投资银行在中国非常缺乏优秀的分析师,那时候进入难度远远不像今天这么大,相对收益和职业成长性也比现在好,但是却不是当时顶尖毕业生的第一选择。

  现在的投资银行并不处于“缺人状态”,以至于有的公司每年只招4个人,却可以从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中选择。投行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存在这么大的“缺口”,而这时投资银行却成为了顶尖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公务员最缺人的时候家长不会鼓励你当公务员,而公务员人太多的时候家长却逼迫孩子去考公务员。

  如果这是在19世纪的美国,这样的思维不就是接手范德比尔特轮船生意的那些人吗?用这个基本的商业逻辑,其实很多问题都会被简化。比如“我想成为成功的HR,要不要去当腾讯的HR?”按照“寻找缺口”的逻辑,你需要问自己:“腾讯是不是非常缺乏大量优秀的HR?是不是缺乏优秀的HR这个现实已经制约了腾讯的发展?在什么公司,优秀的HR非常关键,而他们很缺乏?”

  然而大部分人不是这么想的。因为大部分人在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参照的基准并不是“市场需求”而是“他人”—他们真正花费巨大力气研究的,并不是未来市场上缺乏什么职业,而是本专业的其他学生去哪了。但是真正给你资源并且在未来付给你薪水的,并不是你的“同学”,而是“市场”。

  所以你在想自己要不要选择某个职业时,真正需要研究的不是本专业其他同学,而是“市场”。需要问自己:未来是不是会出现很大的对这个职业的需求?这个市场存在缺口吗?是这个职业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

  瞧,这个逻辑如此简单,人人都知道。(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