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战略 » 正文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投资机会还在吗?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03-20  

  从过年前开始,“外企加速撤离中国”的说法就已经是频频见诸媒体,有关广州西铁城公司突然解散的报道把这个说法演绎到了疯狂。西铁城事件被一些舆论视为中国外资“撤资潮”的“标志性事件”。只是,真有这么严重么?中国真的不再是投资、创业的沃土吗?

  不否认,中国的制造业是遇到点麻烦了。东南沿海招不到工人,这都好几年的事情了。最近两年,知名外企也的确开始要撤退的意思。春节前,就听说微软计划关停在北京的工厂,诺基亚也要把东莞工厂的生产设备搬到越南去了。微软要总共裁员9000人,这是个大数目。其他的一些传闻也不少,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都有计划把基地回迁日本本土,像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这些也都说过要在东南亚和印度设新厂。

  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呢?按联合国贸发会的数据,因全球经济疲软,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较2013年下降了8%,降到约1.26万亿美元。不过,中国去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约为1280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约3%,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第一大流入国。中国已连续23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首位。

  更重要的是结构上的:2014年服务业吸收外资达662亿美元,同比增长7.8%,远高于同期吸引外资总额1.7%的增幅。整个服务业在对华外国投资总额中的占比提高到55.4%。这个数字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对外资已经不是“来之不拒”,而是开始“质”“量”并重。

  那么,资本都流向哪了呢?再像过去“投资设厂”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更多资本都直接或间接地瞄准“转型升级”领域的机会。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的内外资私募基金、风投基金、创投资本在搜寻中国的创新企业,当下的每一个商业热点,如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互联网(电商、打车、O2O等),都有资本强势介入的身影。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也投身创业创新,最新的案例就是万科的毛大庆,离职创业,试图将创业服务和房地产结合起来,做中国的WeWorks。

  李总理在两|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未来图景,并规划中国版的“工业4.0”——《制造业2025》,这说明决策层对未来“转型升级”有明确的规划,并对市场创新主体——企业家和创业者寄予非常大的希望。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制造业企业,我们应该如何跟上潮流,甚至站在浪潮之巅呢?

  还是离不开“微笑曲线”。很显然,两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是利润丰厚的区域;而处于笑脸中间底部区域的生产制造只能得非常薄的利润。

  其实“微笑曲线”本身已经指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说白了,中国制造必须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和发展,要不然必死。在左边加强研发设计创造知识财产权,在右边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品牌营销和服务。

  至于左边,说白了就是要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低端制造向中端或高端制造去靠去升级,要么对制造水准和技术进行提高。对于高新技术产业, 我们不能盲目的什么流行搞什么,隔行如隔山,前几年新兴产业大跃进的陷阱已经坑了不少急于转型的企业。更合理的选择是,在你原来擅长的领域,进行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提高。做音响的,就尽力把音质调的更好,把质量做的更高,并通过工业自动化等设备优化生产流程;做服装的,就培养更好的设计师,留住更熟练的工人,启用更先进的机器……

  右边的典型,就是类似于小米手机的那种案例。小米公司本身并不生产手机,只专注于设计研发和客户服务,手机由代工厂家负责制造。除了手机本身,小米通过移动端应用APP和家居衍生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完整的生活服务解决方案,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创造了巨大的附加值。小米的市值早已是远超大多数手机厂商本身了。

  小米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品牌和互联网结合的威力。过去“做产品”的企业要做品牌是很难的,渠道都在中间商手里,要自立门户谈何容易。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品牌渗透的成本大大降低,这就给我们打开了新的大门。我们大都达不到小米的高度,复制它的玩法,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互联网众多的电商平台,社交品牌,不都是可以供我们推广品牌高效率渠道吗?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其实在不声不响地进行着了。在很多传统企业呼天抢地喊着生意难做的时候,他们已经迅速拥抱新变化,并为我所用。成功与失败之间,关键还在于思路、眼界,以及变革的决心和执行力。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