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管理 » 正文

中国市场营销者批判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01-29  

  批判不是批评。批评更接近于指责,批判是一种战略性反思。本文是站在中国经济这个视角反思中国企业的营销行为。这是一段取材于文章中的文字:尽管中国经济的确因为阿里“有了一点点变化”,但我认为那是阿里很聪明地投机的结果,阿里从中得到了好处,阿里的顾客也从中得到了好处,中国经济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因为对国民经济来说,那是一次瓜分而不是一次创造。如果阿里能够让公司收入40%以上来自海外,并大举进入农村市场,那么,阿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不再是一点点,而世界经济格局也一定会因为阿里这个电商,而发生变化。

  接到《销售与市场》杂志管理版“重启增长之路”约稿信,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当我坐在电脑面前时,我却发现除了用一本书,几乎没有办法用一篇文章概括地回答这个问题。进而,我发现,面对低迷的、被动挨打的传统经济和处于狂欢、攻击状态的所谓新经济,如果不对现实做一个清理,几乎没有办法形成一个“重启增长”的思维。一位很有见识的朋友十分中肯地向我建议,不要再在传统营销中打转转了,应该聚焦在网络营销上。我不排斥网络营销,但我不认为中国营销自此就是网络营销。甚至,我也不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统领中国营销思维的思维。

  于是,我拟了这个题目。

  也许,这是一个轮回。16年前,在1998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问题丛中的中国企业”,文章中指出了影响中国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非经营性障碍。今天,我再次想到了同样的问题。那篇文章之后,我提出了“不做品牌做销量”,从此,奠定了我迄今为止的基本营销思想。

  传统经济的痼疾

  由于改行从事小额贷款业务,这使得我有机会从另外一个视角观察传统经济。

  我有下列基本发现:

  1,中国企业发财之后,基本没有意识到财富需要管理。很少有企业对自己的财富进行分类管理。换种说法,中国企业很少具有风险意识,一副无知者无畏的模样。什么事都敢做,做钱都敢用,完全不知后果,不计后果。

  在我们公司业务所及河南、湖南、湖北,我们都看到了所谓“系统性风险”,即因为贷款、担保、投资企业大面积出问题,跑路。

  一个企业做到了一定规模,企业却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如何安全经营、稳健经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智力。一个不知道进退的企业,它了解自己?了解市场?了解经营环境?而如果对于这些致命问题都不了解,别说什么增长和发展,怎么会有生存机会?

  2,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把握市场、把握竞争的能力没有同步提升。

  竞争的规则是适者生存。什么是适者?小处说是在交易中占据主动的一方。这说的是厂商之间的关系或者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把握交易,企业就是“唐僧肉”。

  2014年12月31号接触一家公司,当年亏损一个多亿。该公司既生产原材料,也生产终端产品。原材料部分出厂全部亏损,终端产品部分只有15%有微利。毫无疑问,该公司没有能力把握交易。把握不了交易,又弄出那么大规模,我们只能认为那是财大气粗。

  而从大处说,适者是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的一方。只有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才能在市场中驰骋,否则,只能被动挨打、亏损关门。

  适者非弱者,是适应市场的强者。顾客只接受强者的产品,只有强者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

  这是竞争的辩证法。

  3,人力资本概念叫了这么多年,企业最不重视的恰恰是人力资本。创业骨干能力的提升没有跑到企业规模前面,企业也没有能够培育出来新生代。在企业最需要智力的时候,事实上智力枯竭了。剩下的就是一帮因循守旧、自以为是且疲劳不堪的过气高管。

  传统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的主力,代表着经济和财富的存量。它们当中当然存在着诸如王健林、董明珠、宗庆后这样的锐意创新者,也存在着大量虽然风光不再,但主导着行业和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和广大的,事实上毫无生气与活力的中小企业。

  中国市场变得更大了,购买力更强了,但中国的市场营销者却无法从过去状态建设性地进入新常态。

  其实,互联网和电商的崛起,本来给中国传统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和机会,但由于传统经济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让“搭台者”成为了主角,而且成为与传统经济争夺存量的主角。传统经济的优势―――庞大的地面渠道资源,反倒成为包袱,线上线下形成冲突,投鼠忌器,左右两难。当传统企业最需要主流产品换挡、升级时,电商却通过价格战打乱了很多企业的换挡节奏和升级步伐。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基本事实,传统经济需要刮骨治伤、浴火重生。如果不彻底变革、转型,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即使是把现有的本事用到极致,也无济于事。

  我无法用更贴切的词汇描述新经济。它只是做了它该做的事,能做的事。

  在中国经济最经不起进一步的价格战时,新经济的主导者,电商们恰恰极致且釜底抽薪式地动用了这手段。

  中国实现了整体小康,但这只是意味着整体消费能力得到提升,并不意味着购买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性价比仍然是中国主流消费的一般选择。住房、医疗、教育、婚丧嫁娶占去了太多的资源,人们只能在日常消费上做文章。

  当传统经济推动产品、产业升级的时候,电商们非常聪明地顺应了这一市场需求,逆袭了价值一般价格却在上升的传统经济转型者。

  中国传统经济的主导者们,本质上是经营者。开店、设厂、制造、推销、兼并,总之,志在建立自己的体系或者王国。而中国新经济的主导者们,本质上则是市场营销者。它们携互联网和中国庞大的生产资源、商业资源,专心致志地满足市场需求。传统经济做了一个皇冠,新经济堂而皇之地成为皇冠之上的明珠。

  在经济领域,有两股力量几乎是无敌的。

  一股是金融力量。华尔街是典型代表。他们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用所谓的金融手段、金融工具、金融产品,轻松地把全世界的财富,轻松掠去,而且受到全世界的景仰。

  一股是商业力量。沃尔玛是典型代表。几个表情严肃的谈判者坐在乡间别墅里,甚至能够左右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一切都来自于它巨大的采购力。工厂成为它的附属物,打工者。

  金融、商业本身并不邪恶,但当它们成为掠夺工具时,就充满邪恶。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助力产品发展时,它是正能量;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它是正能量。

  人们都在为权力的这种转移路径欢呼:由制造业到商业,由商业到顾客。其实,顾客永远是弱者,它只是商业绑架制造业的工具。商业创造的价值只能止于货畅其流,物尽其用,超越这个边界,先损害制造业,然后损害消费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受害者首先这这种理论的发明者美国。

  美国发达的商业能力,使得它能够将十分优质的产品很便宜地弄到美国。而美国强大的制造能力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原因或者减少环境污染的原因转移到世界各地。

  于是,美国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最高端,顺道还形成了9000来万无所事事的“贫穷人口”。而当金融危机到来时,美国发现必须重建制造业。零售业的繁荣是必须的,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力、创新力做支撑,那一定最终表现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的电商们正在以“为顾客服务”、“繁荣市场”、“为你而省”的招牌下,动摇本来就脆弱的中国制造业。从市场营销上,商业理论上无法证明电商有什么不对,但从经济结构上和国际竞争上,可以证明其危害。

  呼唤具有战略眼光的市场营销者

  存在即合理。如果电商最终能够建立起来和谐的产业生态,求得长治久安,那么,即使对传统经济甚至国民经济造成伤害,它们的行为也是无可指责的。比如,毕竟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最终孕育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问题在于,一方面它们的市场营销行为是逆势的,即虽然它们顺应了市场上的某种需求,但由于它们所产生影响的广泛性、深刻性,它们的行为虽然不会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但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会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个时间正是中国制造、中国消费转型的关键期。如果说各行业龙头企业正在艰难地为各自行业的发展输入正能量,那么,电商目前的行为对此会产生伤害。另一方面,电商掀起的新一轮价格战,与以往价格战相比,范围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远,而且对电商来说,这很可能是一条不归路(无法从价格战转型到价值战)。

  首先,电商掀起的价格战同时把所有网上营销者都卷入其中,超越行业,超越边界。这种性质的价格战与以往价格战相比,更容易失控,甚至没有主角(以往只要挑起者偃旗息鼓就会风平浪静),那么,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路途就会更加漫长。以往的价格战都是大企业掀起的,电商联合中小企业掀起价格战,这是个新问题。可能给出的结论是这种价格战很难走向价值战。

  其次,这种社区性营销培养出来的不仅仅是购买方式、消费方式,而且是生活方式。供应者要么需要长期以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支撑这种生活方式,要么就会为满足价格要求牺牲品质和价值。由于前者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后者就可能会成为必然。

  我想说明的是,中国目前的行业龙头企业代表的已经是“物美价廉”的最高水平,而电商则是打算依托中小企业,对它们的市场取而代之。而这明显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小企业没有这个综合实力,电商也没有能力,甚至没有打算,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外的后台支持。

  电商就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投资和融资业务的社会各类公司,在中小企业尚有余力的时候,能够帮助它们苟延残喘,这种盘剥性质的“服务”走到最后,要么自己独善其身,要么就会与中小企业一起同归于尽。

  这段时期以来,生产系统无论从产值上、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今天开这个会的宗旨就是要使这个进步更进一步。生产制造是产品线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研发、设计、中试同样的重要。而我们在这方面是十分薄弱的。将来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竞争本质是技术先进、服务优秀、质量可靠。而我们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弱的,尤其是后者。我们对工艺与制造还没有提到象德国、日本一样重要,它的标志是我们的能工巧匠太少。我们要培养一支精良的工人队伍。

  一、要苦练基本功,强化量化管理

  生产系统目前的管理还处在一个很不成熟、非常幼稚的状态。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生产系统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苦练基本功,从上到下每一个员工都要苦练基本功。我曾经讲过可以把那些插件能手放在一条生产线上去,把这条生产线的定额定下来,不怕他们超定额,不怕他们高工资,要给其它人树立一个榜样。要把一些认真负责的能工巧匠的工资提起来。我们并不怕给你们多发一点工资,但怎么才能多发呢?我认为就是你们个人的基本功要过硬。但不要一提比武就是比速度,我认为不要忽略质量、遵守规章、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还要加强同周边流程、相关工作岗位的协调,同步前进。我相信西方国家的生产工人和我们国家的工人没有太大的距离,当然这一点仅指的是劳动强度。中国的工人有一天也应该能拿到他们那么高的工资,也可以买房子、买车,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我们应该很好地去研究一下。一个人有进步是不够的,整个周边环境都要进步。如果只有一个人干得很快,各方面都没有实现同等进步,一个人进步很快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认为在这个不断进步和优化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周边的协调有效,我们每一个人的进步要和整个周边、整个流程共同进步放到一起。

  同时,要真真正正量化考核。我们问一个干部:这个员工好不好?干部回答说他还不错。这就说明这个干部本身就不合格。 在提拔干部上要用数据来衡量一个干部。只有用数据说话,才不会冤枉一个人,也不会乱提拔一个人。凭着感情说话,不是拉帮结伙,也是糊里糊涂。评价一个干部,要看这个干部是不是会做,是不是踏踏实实认真去做。 在管理上我们还要继续深化,深化就是要用数据说话,这一点我们生产系统的人应该多向台湾人、香港人、日本人学习。

  管理的深化还需要良好的环境。生产系统要先建立起好的环境,在这个好环境里面,要进行新的方法的不断的优化和改进,我们只有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活下去。有人说我今年干了这么多活,比去年还增加了10%的贡献,为什么我的工资还是这么多?但是我认为,你增加10%的贡献,你的工资可能还要降一点,因为我们的产品价格降得太快,竞争太激烈!去年干100线,今年就要干110线,否则就没法保住现在的工资,想上升就更没有希望了。因此生产系统不仅要有新的环境、新的条件,还要有新的气象、新的精神面貌。跟国内企业相比,生产系统在总的方面还是好的,但如果和美国、日本、欧洲的企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二、要把整改贯穿到每一个系统、每一个环节,尤其在对干部的教育与提拔上

  目前我们的管理还不是很顺,我们缺乏良好的干部考核方法。当然现在也在推行干部任职资格,但任职资格真正走向成熟,至少要三年。这三年时间里,需要大家不断去做努力,不断地去改进。现在可能还有提错干部的情况,提错了,提快了,我们就要赶快让他下去。虽然我们在干部的教育上是和风细雨的,但每一个干部都要认清自己是不是真正合格。

  整改干部队伍的目的,是要公司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只有让那些阻碍公司发展的人下去,或者说把那些不利于我们发展的作风彻底消灭,公司才能得以生存。这也是我们整改的宗旨。在整改中,有一些干部要下去,有一些干部要上来。下去的干部不能自暴自弃,也要努力干,而且下去了也不意味着就不能上来,可以上来,但首先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干部的教育上不能急,我们不能期望一天就使我们的干部能达到日本信华那样的严格标准,应该给他们一个逐步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他们不改正,可以辞退他们。但对干部的错误也不能只批评两句,说两句就算过去了。相反,一下打入地狱也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把他们打到最底下。因为人的毛病不是一天就能治好的,工资要降,职务要撤,但不能降太多。我们要不断的加重处理的份量,每一次处理都留下机会,把我们应该做的事做完,听不听就是他自己的问题了。

  干部的整改要真正触及灵魂。比如有些干部有投机心理,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装着公司的利益,也不是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努力奋斗,要从消除投机的思想去整改,你只有把自己整改好了以后,将来才会是一个很好的、了不起的干部。当然不是今天犯了错误的干部,以后都没有希望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每一个干部都要真正触及自己的灵魂,糊弄是糊弄不过去的,因为时间会对每一个人作出最正确的判断。

  在整改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允许转稼危机,把自己的错误转给部下,然后给他戴个帽子,包装起来就辞退了,自己的错误也就送给人家了,我们不主张这种慷慨大方。我们主张干部能看到自己不对,敢于说自己不对,我们并不因为你说了自己不对就把你怎么样,我们要看你干得对不对,你干得对了,你已经改了,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由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流放途中的一首诗。一个封建的士大夫,能够有这样的高贵品德,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新时代,难道还会因祸福来决定我们对事业的态度,对管理的责任吗?

  公司出现一连串的管理问题,多数是干部的素养所决定的。这个素养中,除了技能的训练、职业化之外,更多的是责任心、使命感。

  为什么公司有人做了好事心还心虚。怕做的好事伤害了部门的利益、周边员工的利益,得罪了人。因为他一做好事,就暴露了以前的管理问题。而有些干部不怕伤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为民请命”,就是对错误不闻不问,听之由之。先进得不到支持,认真负责的员工得不到肯定;错误得不到纠正,而且在纠正任何一项错误时,瞻前顾后的,怕涉及有关的人和事。

  多年来巨额的报废、报损事件,没有触痛我们的干部,没有人为此呕心沥血到睡不着觉;合同的错误率一直居高不下,是不是每个员工都已高度投入了消错的队伍;发货的成套率一直提不高,仅感叹日本人的精细管理,自己不拼力行动。

  挺身而出反对我们的员工还太少,干部中消极懈怠的行为太多。生产系统没有形成一种很好的氛围,大家来议论问题,一起认真来解决问题。把QCC、合理化建议取得的成就,经过充分论证,形成新的管理流程,通过对优化的流程的固化,使管理一步一步的逼近合理。

  三、作为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有人说:我是打工的,我拿这份工资,对得起我自己。我认为这也是好员工,但是他不能当组长,不能当干部,不能管三个人以上的事情,因为他的责任心还不够。打工,也要负责任,在生产线出现的一个很小的错误,如果当场解决后,浪费的财产可能是一块钱;当我们把这个机器装到现场的时候,造成的损失至少是一千块钱。间接损失包括社会影响、包括客户对我们的不信任,这个损失绝不是一千倍可以衡量的。这也损失了你涨工资可能的空间,因为利润已转化为费用,拿什么来提升。

  公司总的来说,是希望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收入,使员工的收入能够更好地进行家庭建设。但是钱从哪儿来呢,只有从提高效益中来。要按照公司总的增幅、总的利润的增长和降低成本目标来定出工资总额。所以如果我们利润不能再增长,我们收入也就不能再增长。只有大家提高自己的效益,使自己的工作有效性和质量达到一个高标准,才有可能把大家的待遇提到一个高标准。因此我认为企业是要根据自己的效益来不断提高,去改善员工的生活。

  由于市场和产品已经发生了结构上的大改变,现在有一些人员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改变了,我们要把一些人裁掉,换一批人。因此每一个员工都要调整自己,尽快适应公司的发展,使自己跟上公司的步伐,不被淘汰。只要你是一个很勤劳、认真负责的员工,我们都会想办法帮你调整工作岗位,不让你被辞退,我们还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护你。但是我们认为这种保护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弱了,虽然从华为公司总的形势来看还是好的,但入关的钟声已经敲响,再把公司当成天堂,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活下去。因为没有人来保护我们在市场上是常胜将军。

  每一个能工巧匠要模范地遵守流程,严格按规范来操作。任何改进必须经过周密策划,只有经过策划的尝试,失败不应受到指责。那种盲目将助焊剂任意不经实验就大规模采用,随意将烘烤温度从100度提升到200度,不是一种认真负责的行为。

  在华为公司,像谭耀飞所做的事应该是每一个员工都是可以做的,而且做完以后都是普普通通的,但是他在生产系统却受到了打击,这个打击说明我们的员工还有太平思想,认为公司幸福无边,没有必要管这件事,浪费一点又不影响我。竞争的硝烟已经存在了,所以如果我们再姑息一切不正确的员工,我们何以能生存下去?

  四、要尊重、承认、重视能工巧匠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

  我们不仅在经济待遇上要提升能工巧匠的待遇,以逐步达到国际标准。当然我们的工作标准也要国际化。也要在政治上肯定他们,提升他们的地位,培养他们的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QCC、合理化,他们也卷入了管理,也培养了他们的技能。对他们的成绩要给以肯定,他们发明的方法,也可以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