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感悟 » 正文

过度自信陷阱

  作者: 来源: 日期:2013-05-14  

  有观察称,人们通常只在做两件事,不在做正确的决定,就在证明其决定的正确。这颇值得深究。

  事实上,对于初次接触的事物,人们不可能存在预设定型的看法,对于有关事物真相的观念可能存在多种带有歧义的解释,只是对于这些解释人们会逐渐形成互异的信赖程度,最终在心中做出非此即彼的可信或不可信的判断。此种由歧义解释构成的观念,再加上非此即彼的信赖区分,就最终形成了先入为主的信念;而一旦形成了信念,就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看法体系进而影响其行为。

  例如,对于符合信念的说法、证据,就容易接受,这被称为肯证倾向;对于质疑信念的观点、证据,则倾向于排斥,即否证倾向。而受肯证与否证倾向的共同影响,就产生了信念守恒—信念具有自我实现的作用,能够自证正确、永不出错。因此,人们一般更愿意听与自己观点相同、相似的意见,对于“逆耳忠言”往往听不进去,所以才有人认为“没有人真正懂得倾听”。尤其是领导者,即使明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但在无意中仍会对偏听偏信乐此不疲。

  只有当头脑不用已知翻译它所听到的东西时,一个人才能倾听;由知识、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式,最终阻止了人们潜心聆听。一个人知识越多,阅历越丰富,“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越要把知识和经验抛在一边,以克服原有所知产生的对新事物的认知障碍。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和人际自我实现预言,是信念作用于行为的有力表现。一个人对另一人行为的善意预期,会产生“种善得善”的结果。但是,信念亦是双刃剑,其积极效应若超越其适度的边界,就会落入过度自信的陷阱之中。查尔斯 · 汉迪引用美国军事战略问题专家爱德华 · 卢特瓦克之言—“美国大企业的领导者们要想变得像拿破仑般骄傲自负,简直太容易不过了”—讥讽、警示过度自信会导致做事缺乏敬畏心,盲目自信、欲望膨胀、快速扩张导致“泡沫公司”泛滥而快速灭亡。

  美国企业界流传斯言:“要想搞垮一个公司,你只要向那里派遣一个有40年管理经验的总管就行了。”正是先入为主、信念守恒、肯证否证倾向的作用,人们对模糊的历史事件及其关系倾向于按自己的心智模式来解读其中的规律性,夸大人类意图和行动的作用,过高估计自己对现实、因果的理解力,树立起“我能”近乎“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和认知,并最终吞食过度自信之酸果。贝拉认为:“使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我们不了解的事情,而是我们自以为确切无疑而实际上恰恰不是那样的事情。”物理学家普朗克甚至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获胜与其说是靠说服反对者并使其领悟,不如说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死掉,而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打破成见的束缚需要学会质疑,并能习惯于坦然面对质疑。质疑与被质疑的关系中,相互信任是基础,“顺耳逆意”是妙招。虽然质人容易疑己难,尤其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者,但若不能虚怀若谷,就会很容易被巧言令色者包围,轿子抬得越高,摔得也越重。在听到不同意见时,切忌先从异见者、质疑者的动机“刨根问底”,这种阴谋论的思维图谱只会强化肯证否证倾向和信念守恒,加速固步自封。

  关于质疑,有研究表明,做事自我怀疑者更有利于成功。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阿尔瓦拉辛教授对50名志愿者进行调查,鼓励他们用1分钟考虑自己是否胜任,或者确切地告知自己能够胜任。在颠倒字母和重新组词的比赛中,那些问自己能否胜任的人比那些明确告诉自己能胜任的人表现更好。

  为了听到不同的意见,除了要有自我质疑精神,有时候也需要一些“非常路径”。领导者也许确切知道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自上而下地传递信息,想当然地以为员工应该能够理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位CEO伪装成一名办公室职员,在自己的公司卧底两周,在10个不同的地点轮班,亲耳听到了员工的真实想法,他们告诉了他那些永远都不会告诉自己上层经理的事情,而这些对于他了解员工内心真正所想非常重要。

  当然,防止过度自信也要防止过犹不及,走向过度自信的对立面—消极、气馁、犹豫不决,总是看到事物最不利的一面,言必称“这是行不通的,我以前从没有这么干过,我们承担不起风险,现在条件还不成熟,这并非我们的责任”等。如何做到“中庸”?有时需要进行一些自我心理调节,如:把失败看作是迟到的成功、好事多磨;把忙碌视为生活充实;抓正面机会可冒险些,避负面陷阱须谨慎些,等等。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