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尤其是针对综合性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来说,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参考海外比较成熟、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都已经建立起一套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具体做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应急体制与机制。
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谭小芳老师认为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预防在应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代的先哲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思想。《诗经》里有“未雨绸缪”的告诫;《周易》中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思想;
《左传》里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警句。《孙子兵法》讲得更明白: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所以孙子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者,不得已而为之。”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应急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之一。看一个组织的稳定性不是看其在平常状态下的运营态势而是看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否有条不紊地运营。
说的简单点,就是一个组织平常运营很好不算什么,突发事件来临时还能像平常一样,那才是真本事。谭老师认为应急管理能否成功主要是组织是否有良好的应急制度,除此以外各级管理人才特别是一把手的领导力也是应急管理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有些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伟大的领导者是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而不是在危机发生后采取措施去弥补,因此领导力首先体现为领导人在危机发生之前能否发现危机的征兆与苗头从而尽可能消除导致危机的各种潜在因素。
同时还需建立应急机制与应急预案,建立一套富有战略意义的应对流程以及应对时间表用来指导危机之后的处理工作。除了建立应急机制与应急预案外,谭老师表示应急管理中的领导力还体现在这几块:
一是迅速组建应急机构,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
二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不但有利于了解现场实情还可以给处于危机中的群体安慰;
三是能够广泛征询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不武断也不能优柔寡断;
四拥有较大的抗压能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依然保持镇定;
五是做到奖罚分明,对有功人员及时做出表彰,对违反制度规定或者做出对公司利益有害的人员给予处罚;
六是广泛利用公司内外部资源特别是政府、媒体、专家等创造有利于化解危机的良好氛围;
七是善于鼓舞团队成员的士气,及时了解团队成员在危机状态下的心理变化;
八是能够及时总结危机应对中的得失并能转为为制度文件从而有利于下一次的危机应对。
5月12日下午,距离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不到2小时,包括国家地震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家减灾委等在内的多家国家部委和相关部门,相继启动Ⅰ级应急预案或救灾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投入灾区救援工作。
尽管每个人都不愿意提及灾难,更不希望灾难降临,但灾难常常不期而至。面对可能的意外事件或重大灾难,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就是启动为这些灾难性事件预先建立的应对机制———应急管理方案,也就是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响应机制主要集中在灾难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关注点在于:现场救助、控制局面、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从理论的角度看,在应急管理方案中,响应方案是整个管理的核心。响应方案由一系列计划组成,如事件管理计划、危机管理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等。
谭老师表示在实施应急管理时,除了制定出详细、可操作的计划之外,还需要指定专人来负责意外发生的响应,这个人需要有控制局面的能力和沟通协调的能力,是决定启动响应方案、进入应急响应状态的最终决策人,这个人可以是一个组织,也可以是个人。
2008年对中国应急管理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年初,南方雪灾、拉萨3·14事件和汶川特大地震,为应急管理研究提出了严峻的命题。党和政府以及学界从不同角度深入总结我国应急管理的成就和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胡锦涛总书记10月8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最理想的境界是少发生不发生突发事件,不得已发生了那就要有力有序有效地加以处置。做到平时重预防,事发少损失,坚持和贯彻好这个方针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