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个体的内心激情,只有一个恰当的方法和途径,那就是来自内心的兴趣。
当下的管理,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种是寄希望于组织有限度地解放,它意味着紧密无缝的流程衔接,开始有了些松动和解放,但是,无论如何,它都是有限度的松动和解放,因为它终究是将人(个体)镶嵌在了组织的流程中,因此,它是一种“有限度的松动”; 另一种倾向,则是寄希望于管理者的胸怀大度与和蔼可亲,它的言外之意是说,只要管理者对待下属显得关怀备至,那么,被管理者就会自然而然的释放出创造力,且不说这种做法能否释放出创造力?即使是能够的话,那么,它也充满了管理者个人的不确定性,因为它将个体的创造力,寄希望于管理者的个人的道德水平上了。
显然,寄希望于“组织有限度的松动”和寄希望于“管理者个人的高风亮节”,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解决个体的创造力哪? 在我早年管理的私人公司里,曾经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一个软件设计开发人员,冥思苦想的久久不得其解,忽然有一天,他兴奋的告诉我: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我问他:究竟是如何找到答案的?他说:有一天,他去看球赛时,忽发灵感时就找到了解决方法——显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不是来自长时间的冥思苦想、也不是来自我的高额奖励的刺激,而是来自另外一个意外的生活事件,既“一场不相干的球赛”——至少,这位普通的软件开发人员的管理事件,说明了三个问题。 首先,它是“不可替代”的、而不是“可替代”的。
我们知道,传统的工业企业的管理,遵循着一条基本的管理原则,那就是人才的“可替代性”,就如同塑造标准人的模式一样,任何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可以被复制的,当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因调皮捣蛋而不服从管理时,它会被迅速的换下或复制,但是,在未来的知识管理的体系下,任何人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是“知识”、而不是“技能”,在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显然,“技能”是可以被复制的,而“创造力”却并不能被复制的。 其次,它是由个人(内心)自我激励的、而不是由(外部)组织来激励的。
确实,一个管理者从来都不能够命令知识分子的创造或创意,按时的按部就班的生产或产生出来——无论是来自精神层面的激励、或是来自巨额的经济层面的刺激,都不能够命令一个创造力按质按量的生产出来——那么,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来自哪里?只有一种可能的解释,那就是来自它们内心的自我激励,当一种激情、一个灵感、一种创造力,充满了他们的内心时,他们就会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而这一切,与管理者的激励无关、与组织的绩效考核无关、更是与组织的巨额经济奖励无关——假如是与外界的经济刺激有关的话,那么,期望“创造力”生产的方法,就太简单了,只需拿出一大堆钱,问题变应刃而解了——不,不是这样的,它只与个人内心的激情和欲望有关、而与外部的组织的各种激励无关。 第三,它意味着将工作和生活合二为一、而不是将工作和生活截然对立。 你是在工作、而不是在生活——这几乎是来自传统管理者最严厉的训斥了,它的言外之意是说,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二者是水火不相融的,假如一个知识工作者去看一场球赛的话,那么,管理者会面无表情的说,你去看吧,但它与工作无关,事实上,正是一场球赛引发的心灵激荡,才使得他的创造或创意迸发出来,现在,你还能说“球赛和创意”无关了吗?!它只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工作着、也是在生活着,或者说,生活着,也是在工作着,它代表着这样一种(未来的)管理:工作和生活,被合二为一,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截然对立。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如何“解放个体的创造力”了。 它与组织的解放无关、它与管理者的和蔼可亲无关、它与来自组织层面的激励和刺激无关……,它只与个人(个体)的心态和工作方式有关,确切的说,只有当知识份子被点燃了内心的激情时,他的创造力才会及时的迸发出来,而“点燃”个体的内心的激情,只有一个恰当的方法和途径,那就是来自它的内心的兴趣或爱好的动力。
简而言之,传统的工业企业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效率(绩效)”而工作,而未来的知识企业的管理体系,则是为了实现“创造力(创意)”而工作——虽然在当下的社会里,存在着大量的传统的工业企业,但是,未来的知识社会的曙光已经旭日初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创造力”打败“效率”,只是(时间上)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