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作为创事记客座作者的第一篇文章。创事记,作为新浪这样的传统网媒集团军的一员,为新媒体或者说独立科技媒体作出了不少探索。所以这一篇文章我们来讨论独立科技媒体,以及对整个媒体行业生态的影响。
独立XX媒体而不是新媒体
先列一下我们所熟知的“新媒体”网站列表:36氪、TECH2IPO创见、雷锋网、爱范儿、虎嗅、钛媒体、猎云网等。他们主要关注科技、泛科技及商业话题,内容的来源包括编译、自行采写、二次整理、用户投稿。
他们并不依附于主流的大公司,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媒体人士,多由更具新闻敏感性的80、90年轻团队构成,更快速、更敏捷,通过广告、活动、to B服务获利。
我更倾向于使用独立XX媒体的方式,这样的命名更符合这群人在做的事情,以及他们自身的定位。新媒体则是一个极富鼓动力或宗教特性的词汇,似乎是要发动一场革命,曾经的门户网站已经被“新媒体人士”字里行间踩在脚下,但在曾经的九十年代他们就是极富蛊惑力的新媒体。
我并不认可独立媒体会革谁的命,这只是伴随着媒体竞争日趋同质化,必然出现的变化。读者对阅读或者内容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独立媒体则是迎合了他们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独立媒体是推动整个媒体行业在前进,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探路者。例如在王自如之前,大家都不会想到,视频评测原来可以做成这样,尽管大家对目前的现状不满,但王自如将他的设想真实地实现了,所以他受到了追捧,无论是微博、优酷还是用户。
所以,媒体前进的力量来自一个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个人,每一个人愿意,都可以成为独立媒体。至于实际表现,就要等着用户用脚投票了。
独立媒体成熟?还远远不够
独立媒体的出现并流行,是因为突破了现有的媒体生态,给受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但现有的一线独立媒体,包括我所在TECH2IPO创见在内,并没有很成熟的内容定位。
什么样的内容定位算成熟?1、差异化。2、垂直深挖。3、匹配用户与提供价值。
截至到目前,我没有看到一家独立媒体,能够提供持续的、专业的、具有深度的内容输出,大多数的情况是一周会有两三篇“不错”的文章,这也是我想要给现有独立媒体的评价“not bad”,还不错,但难以称得上是让人俯首帖耳,拍案叫绝。
之前在讨论内容付费的时候,媒体从业者总会习惯性地指出这是中国消费者的劣根性,但凭心而论,有多少文章是值得付费的?
伴随着媒体生态的愈发成熟,媒体巨头们对这一市场的重视,独立媒体的竞争门槛将会被进一步拔高。仅仅提供“不差”的内容并不足以让用户买单,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独立媒体走向垂直化与专业化。这句话写给大家,也写给我自己。
如何实现垂直化与专业化?1、把握自己的品牌定位,认清自己的目标用户群。2、引入具有垂直行业经验的同事加入,增强在对应领域的洞察力与观察。3、按照目标定位确认自己的内容类型以及传播方向,这已经是最后的执行了。
独立媒体成熟还言之过早,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3-5年,并且现有的独立媒体可能会遭遇洗牌,新的机会仍然存在,特别是在科技之外的领域,用独立媒体的快速与敏捷去颠覆现有规则。
做内容还是做渠道?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做了很好的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你将会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在媒体产出过剩的时代,那些“垃圾内容”会大幅度地占据用户的时间,优质内容被发现的机会更小。
所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我的观点是渠道与运营优先,内容次之。但是在渠道一致的情况下,内容的优劣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了。
除了传统的内容运营,独立媒体的渠道有两个关键词:社交与移动。社交网站已经成功改变信息创造与传播的方式,刷微博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每天必做的功课,微博并不只是一个导流渠道,更是汇聚人脉与消息源的聚宝盆。
移动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内容在移动设备上的传播,可以制作手机应用或联合第三方订阅平台;第二是如何针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情景,做一些针对性的独特内容,也许以后会有一个专门面向手机用户的独立科技媒体,谁说不可能呢?
商业化,不是一个命题
大多数的独立媒体团队在10-20人之间,能够在A轮拿到300万-500万的融资,在不考虑商业化的前提下可以熬2年。这两年时间足以让有媒体梦想的团队做很多事情,做优质的内容,适配良好的产品,一些不错的周边外延。
内容做得够好,一定会有人买单:1、读者买单,付费或捐赠模式;2、厂商买单,广告与品牌模式;3、资本买单,如果你做得足够好,想象空间够大,会有资本愿意进入下一轮的。4、巨头买单,包括传媒巨头与网媒巨头,他们更多是出于战略发展考虑。
换言之,你什么都不做,也有两年时间可以腾挪。你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好的内容,如何吸引对的用户,如何构建一个围绕独立媒体的小生态圈。
赚钱很重要,但不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