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有些颤抖,这种荣誉的认可对于由求知欲驱动的基础科研是多么的美妙?”2009年10月5日,接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来自瑞典的获奖电话通知时,美国科学家卡萝尔·格雷德刚刚起床,正在家里忙着洗熨衣服。根据诺贝尔奖的惯例,每年的获奖候选人名单在50年内都不对外公开,只在揭晓那一刻才宣布得主的名字,并通过电话通知这些获奖者。今年的3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得奖的刹那都不约而同地感到“狂喜不已”,产生来自生命深处的律动和响应。
卡萝尔·格雷德使用了“颤抖”一词,她为由求知欲驱动的基础科研赢得世界尊敬而颤抖。卡萝尔·格雷德颤抖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所有艰辛追求理想、实现梦想的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和探索。
做企业莫不如此。今天,当我坐在新的办公室里,青岛早晨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落在桌面上,忽然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颤抖向我袭来。25年前,当我们一针一线用心在山东即墨的家庭式作坊里缝制着一双双皮鞋的时候,彼时的颤抖来自于皮鞋作为当时的奢侈品能为一般百姓所消费的喜悦。25年来,关于亨达的故事即使讲上365天都讲不完,期间的艰辛、荆棘自不待言,期间的快乐、成就更是无语凝噎。
最近,我看年轻的李一道长的“颤抖意识”,感触更深。他认为,颤抖意识是人类生命自始至终的、自发的、本能的存在,而不是自己刻意让自己颤抖起来。有意识让自己抖起来是显在的。李一道长要求的是潜在的意识,颤抖是生命的节律。科学家的大量实验证明,生命体与自然世界是可以发生微波通讯的。21世纪最重要的是进入一个波动的世界,在这个波动的世界中,我们用能量来描述生命的存在状态,寻找生命自有的节奏。一旦你找到这种节律感的时候,体会到整个身体的节奏能够律动的时候,生命会发生质的变化。日本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说,企业的发展就像竹子的成长。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没有“节”。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竹子的“节”,这种“节”才是企业再次成长的支撑,并使企业的结构变得强固而坚韧。无论繁荣或者萧条,颤抖意识至今仍贯穿着京瓷的发展。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几千年前,他就把天地之间比喻为一个大风箱,无论是什么人,无论是什么组织,都将被置身其中颤抖和震荡。因此,以今天全球的危机或萧条而言,这种颤抖是内在的、真实的、必然的。但在颤抖中,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真正通晓生命的节律,怨天尤人者有之,逃避责任者有之,违抗规律者有之。当苦难、困顿终结之后,你会发现颤抖是内在规律,就看你能否真正以清醒之心神坦然对之。
人们常常自以为是,不善于自以为非,自我统摄了他们的内心和意志。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家群体中不少人在经济环境波浪起伏的进程中迷失了自我。25年来,我经常告诫自己:成功时,一定要在心里存有“侥幸成功”的一席之地,提醒自己凡事的成功并非都是必然!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存在不确定性,即使是让当事人从头再来一次也不可能复制得一模一样。企业中的很多事也一样,是企业家和他的团队在犹豫、观望、判断、实施的不断交替中摸索着前进,创造出奇迹来的。就象严介和所调侃——企业家都是野生的。
企业家在经营的过程中,不乏存在着颤抖、失眠、焦虑、期盼、失败和成功,要认可“没有永远的成功”的定论,做事先要有颤抖的意识,后要有坦然面对的心理,因为坦然才能安心,安心才能立命,立命才能承当。
企业家许多时候真的需要压抑自己的澎湃之心,在员工狂欢时、在市场追捧时,你自己应做一个理智的旁观者!站在大幕旁边,看着演员,也看着观众,领悟不同于他人的感受,从而从容面对局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