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了上市前的公示程序,公众对拟上市公司的关注度提高了,先有“归真堂”的活熊取胆,再有《知音》上市的媚俗文艺,舆论沸沸扬扬,监管者举棋难定,这就提出了一个上市公司审核标准的难题:是否要有舆情标准?
厘清规则与价值
原则上说,股票市场只讲规则不谈道德,澳洲有一家妓院上市公司名叫Daily Planet,中文翻译成“日日新星”,2002年招股时也有一场媒体辩论,拖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在2003年5月正式挂牌上市了。在这家妓院公司上市之后媒体的反应却很平静,很多事情一旦既成事实,舆情争议就会自动消失。
和“日日新星”的业务相比,活熊去胆的残忍与“知音体”的媚俗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具体分析,活熊取胆与养鸡生蛋有区别吗?如果讨论动物的“人权”,谁能证明熊为何就比鸡高出一等?
《知音》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媒体之一,若能被核准上市,其市值应高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投资界的人都知道1973年巴菲特大量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成为仅次于大股东葛兰姆太太的第二大股东,巴菲特当时投入的一千多万美元今天价值超过了八亿美元,这一笔投资给巴菲特的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今天的中国和1970年代的美国非常接近,正处于一个文化传媒产业证券化的阶段,如果《知音》不能上市,请问人民网为什么能上?
媒体的别称就叫“职业谎言制造者”,英文叫做Professional liar,所以是媒体必有谎言,有谎言必有争议,在媒体中找纯洁,就像在电影里找原型一样,不是媒体和电影有问题,而是找的人脑子有毛病。如果说《知音》不够“人民”,谁又能证明人民网就比《知音》更“人民”?如果将来“本山大舞台”也能上市,我们是否也会再来一轮道德论战呢?文化传媒很难界定雅俗标准,特别是在中国,文化是否“低俗”的标准更是因人而异,很受公众欢迎的赵本山小品不也有人说很“低俗”吗?民俗者,本来就是以“俗”取胜。历史上,“雅”的艺术家多半是被富婆包养的,而“俗”的艺术家才能靠百姓吃饭。公众公司不能求包养,从这个角度看,《知音》的“媚俗”或许就是其主要的投资价值,就像本山小品,郭德纲相声和周立波清口一样。
让道德裁判“下岗”
越是在一个道德缺失的社会,人们就越会热衷于讨论道德话题,俗话说:“缺啥想啥,想啥没啥”。关于活熊取胆和“知音体”媚俗的争论,背后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的担忧。正所谓:世风日下,怨声载道。忧国者忧心,忧心者忧德,归真堂和《知音》都是忧国者“怨声载道”的牺牲品。如果这两家公司仅仅是由于道德舆情而未能上市,那就是资本市场的损失。所以在我看来,上市公司的审核不应该有舆情标准,监管机构不应该为舆情左右,更不能哗众取宠主动扮演社会“道德裁判”的尴尬角色。
企业的经营者要讲社会道德,违法的事情不能干,缺德的事情不能干,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并具备上市公司的条件,拟上市企业就不应该再经受所谓的道德审核。在现代商业社会,没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具有资格充当商业活动的道德裁判员,斗胆去扮演这个角色的机构或个人,多数是以道貌岸然凌驾于市场之上伺机寻租,迟早会引火烧身面临社会的道德审判。道貌岸然是一句中国成语,用在这里很贴切:商业如水,道德为岸,而这不可混为一谈。所以还是一句话:商道之“道”非道德之“道”,此“道”非彼“道”。在商业社会,多讲规则,少谈道德。宁可做讲规则的商人,也不做讲道德的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