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以同物质资本相区别,用来说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80年代中期,罗默、卢卡斯和舒尔茨等人结合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建立具有强烈现实感的数理模型,提出了风格清新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增长的理论丛林中脱颖而出。
罗默等人认为,生产经营过程本身会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因为人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产技术及经营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会越来越熟练,从而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实际上,这也就是所谓的“边干边学”。生产本身会促进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又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刺激投资和生产增加,这构成一个相互推动的内在良性循环。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过程本身内生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从这一理论可以得到的衍生性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不需要外部力量的过多干预,需要的是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效释放。
那么,人力资本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人们往往习惯于将它理解为作为教育投资结果的人的受教育水平,所以,许多人醉心于学历水平的提高。一些评论人士也将这种景象等同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这种认识是存在一定误区的。如果前后连贯地认真阅读一些经济学大师的著述,不难发现,在他们那里,人力资本并非简单地等同于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只是人力资本大厦的构件之一,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边干边学也不过只是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力资本是一个宽维度概念,从另一角度似乎可以将它理解为人的素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观念陈旧,思维逻辑结构老套,即使他的学历水平较高,或者生产经营的经历较长,能说明他的人力资本水平高吗?现实社会中不乏学历水平较高而谈吐令人大跌眼镜的人,这种现象与教育质量有关,与社会环境有关。更何况,学历水平与真实的受教育水平并不是都能画等号的。
亚当·斯密曾经论述过人的温顺的情感和责任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将他所说的温顺的情感理解为对企业、员工、工作、产品和社会的爱心和对同事等的宽容心。这是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润滑剂,是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基础,也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互信的情感纽带。如果员工总希望投机取巧,企业总希望损人利己,这样的企业不会有前途,这样的经济增长不会有持续性。因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水平在这里实际上是很低的。
这些年来,我国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硕士和博士学位已不稀罕,但我们的人力资本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贬损和下降的现象,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譬如,在缺乏责任心和不健康的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现象,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漫不经心,以及一些个人和企业热衷于高风险的投机活动,却不愿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上多花心思、创新的意愿下降,等等。如果某些个人和企业长期依靠不正当的手段谋取收益而不受惩处,企业的管理者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意愿和能力就会逐渐下降,这也是人力资本的一种贬损。
人力资本像物质资本一样,也有自然耗损,也需要经常维护。完善和严格法律制度,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端正社会风气,严厉打击贪腐,营造公平的经济竞争环境等,也是防止人力资本加速耗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需要。仅仅依靠教育和学位教育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