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多人还不知“云”为何物;今天,“云”已经开始大行其道。
从IBM的“智慧地球”到苹果的iCloud,从Facebook到新浪微博,从丰田的精益化生产升级到空客A380的新制造体系,“云”的概念和应用已经到了普罗大众,那些把“云”当“神马”的公司,显然已经在OUT边缘了。
什么是“云”,什么是“云企业”,什么是“云管理”?
迄今为止,还鲜有人把“云”的概念讲清楚。最接近大白话的比喻是:闲置资源就像空中漂浮的“云朵”,将他们进行整合,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使用,不需要的时候也并不耗费精力,随时存储,随时应用,随时延伸。依次类推,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云”,只不过有人及时发现了,有人一直视而不见,有人压根就不相信而已。
但只有有一点可以成为“云管理”的共识:企业中存在的“云力量”,一定会有不同的名字(员工依据喜好不同分类),一定会有不同的形状(员工依据归属不同分类),一定会有不同的容量(员工依据圈子不同分类)。这盘旋在正式管理以外,横亘在制度流程之外的“云管理”,正在对传统管理模式和架构提出挑战,微博与QQ仅仅是“云”的载体与工具罢了,真正的“云力量”,正是企业员工智慧中的“潜能量”。
在“云里”,但不可以在“雾里“。前者是80后们,尤其是85后、90后员工目前的工作生态现实,后者是80前们,尤其是公司的管理者们正在面临的管理转型现状:迷茫与固执。
你拿出一个苹果,我拿出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分享一个智慧,我分享一个智慧,交换后每个人都是两个智慧。当交换的人数直线增加时,智慧的数量将呈指数式增长,这,就是“云”的力量。
“云”正在改变中国企业传统的权力分配:从管理者权力转向员工权力;从企业权力转向客户权力;从绩效权力转向行为权力;从经验权力转向创新权力。这时,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那句话,或许可作为“云”力量的最好解读:“当那些兜售社会经验的流氓,朝我的梦想偷来轻蔑一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还他一句:傻逼!
“云”端领导力的真相一:自驱动大于TA管理。TA管理叫“要我做”,自驱动叫“我要做”,前者的后果是“TA想要,TA管理,TA负责”,后者带来的是“我想要,我承诺,我负责”。
自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以降,无论是行为学派、组织学派、绩效学派、激励学派,包括德鲁克在内,所有的管理学家和企业家都在加强“管”的价值。
而“管”的合理性在于,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效率与效能提升,必须通过诸如“计划、控制、检查、指挥、奖惩”等“管”的手段和方法来达成。于是“管理”就成为企业作为微观主体“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将“人、财、物”的配给达到最优。也正是基于此,规则、制度、流程、机制就成为“管理时代”的精华,帮助企业完成了效率化升级。
但,也恰恰伴随着“管”的历史,另外一条线索是,企业员工的主体,开始从两百多年前的产业工人向如今的知识型员工做转变。大生产标准化时代,让渡于差异化需求时代,制造技能虽还占量上的绝对优势,但知识价值在企业产出中的比例却在逐渐上升。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生产一线,还是职能后台,亦或是销售研发,员工越来越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而基于员工的“自驱动”或者“自我管理”就成为企业绩效改善与提升的关键所在,才是未来的管理之源。
在企业管理“云”时代,“我想要”的力量有多大?没人知道。但,至少要比“要我做”的潜力巨大,“我”逐渐成为企业的管理“主语”。
“云”端领导力的真相二:软权力大于硬权力。硬权力叫“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软权力叫“草根力量,实力为王”,前者的后果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后者带来的是“行为的榜样,持续的影响”。
权力从来都是个中性词。只可惜,大多数人谈到权力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的和两种场景关联:第一,权力不受约束;第二,权力孕育压抑。于是,在很多的语境下,“权力”就沦为了贬义词。
而在企业中,权力的真相是流程。除了企业家本人是因为股权(投票权)地位而获得权力外(其实,大多数企业家也是流程权力——最终决策环节所赋予的权力),大多数管理者的权力是基于流程中所规定的制度安排,而这种权力背后的安排又伴随着两个影子:一个是责任,一个是利益。于是,很多人提到管理的时候,很自然的想到那句话“责权利对等”。
那么,流程所赋予的权力,最初来源于哪?答案是:任命。为什么TA会获得任命?答案是:TA过去的经验背景、领导的独具慧眼(嘘,这不是拍马屁)、其他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这种“任命”制,天生就伴随着“这是领导想要的管理者,而不是我们(员工)想要的管理者”这种“不认同感”。如果TA果真是一位深入群众的管理者,获得了认同,这就完成了“认同”的身份转换,但如果能力欠佳又不能给团队带来价值,那么接下来员工对这位所“任命”的管理者的“不认同感”会越来越深,于是就有了“无声的抗议”。
所以,企业管理“云”时代的关键是软权力。基于工作能力认同,基于合作体验认同,基于目标和价值观认同,基于成就感认同等等。这种“自下而上”的认同感,绝对没有强迫,没有权威,没有内耗,将加速“云”时代的领导力提升,最终获得绩效改进与提高。
“云”端领导力的真相三:创新力大于制度力。制度力叫“循规蹈矩”,创新力叫“打破束缚”,前者的后果是“稳定有余,冒险不足”,后者带来的是“随需而变,开放共享”。
分工与合作就一直就是企业管理的前提,但到底什么才是“更有效”的分工与合作?
如果分工与合作是基于已有的规则和制度,那么大多数情况下,服从规则的员工会为企业带来“达标”的业绩。但,这种制度安排下,有一个天然的问题没有被解决:决策由谁来做?
通常情况下,这一问题的答案是:管理者。这不仅符合流程安排,也符合人们的常识:管理者之所以为“管理者”,就是因为你需要做决策。但传统的企业决策面临的现实恰恰是:离问题越近的员工,越只有反馈权,顶多会增加建议权,很少有企业会把决策权赋予一线。于是,惯常的情况下,一线员工及时反馈了问题,坐在办公室的管理者“拍脑袋”或者凭经验做出决策,然后交给一线员工去执行,这个过程,逼着一线员工用的最多的是“手”而不是“脑”和“心”,若决策对还好,倘若决策错了,板子又该打在谁的身上?
长此以往,员工的“服从规则”演变为“小心翼翼”,原本还残存的一些“创新冒险之心”,也被若干有经验的老员工言传身教,“循规蹈矩”成了管理的常态,员工的创新不知流落何方。
现在,正式实践“云”端领导力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