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管理 » 正文

中国式战略:颠覆与借鉴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3-01  

    

    我刚学开车时,一位在部队开过车的朋友告诉我:上坡路时一定要慢一点,因为你不知道坡顶后面是什么,也许是悬崖;下坡路时就可以快一点,因为视线之内是看得清楚的。

    位置决定战略

    企业的战略选择源于其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

    优势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战略通常应该在意料之中。在意料之中就不会出大问题(除非环境剧变),不出大问题就会保持既有的优势。

    普通企业(特别是劣势企业)的战略应该出乎意料之外。如果在意料之中,结局就会是继续是个普通企业,因为多数普通企业的战略是意料之中的。如果在意料之外,就有可能颠覆企业所面临的不利格局。

    造反的是穷人,富人谁造反?

    想打乱既有格局的是普通企业(劣势企业),想保持既有格局的是优势企业。

    总体来说,普通企业(劣势企业)的战略应该是“造反战略”,不能遵循普通的战略逻辑,甚至经典的战略逻辑。

    如果都按照国际上一些战略大师的战略流程制订战略,那么优势企业可能永远是优势企业,普通企业可能永远是普通企业。

    翻盘、颠覆、跨越、非主流等,这些词汇将适用于那些快速改变格局的成功企业。

    战略之间也有竞争。当一个企业制订战略时,应该考虑其他企业会制订什么样的战略。就如同一个企业打着降价的如意算盘,结果所有企业都跟着降价了,那么你的降价可能就失去了价值。

    上述原理,经济学上称为合成谬误。合成谬误就是局部合理,整体不合理。丰收悖论就是典型的合成谬误。一个农民增产,当然丰收;所有农民增产,可能丰产不丰收。

    如果所有普通企业都是预料之中的战略,那么,这些战略之间竞争的结果就是合成谬误。

    对于普通企业来说,好的战略应该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就解决了合成谬误问题,“又在情理之中”就解决了战略合乎逻辑的问题。

    在国内市场,不同企业之间有优劣之分。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有越来越倾向于经典战略的趋势,这是正常的,也是保持其优势地位的优化选择。

    对于普通企业(劣势企业)来说,如果企业处于产业集中度比较高的行业,在未来的产业集中过程中,多数企业会消失。这些消失的企业其实在战略上有共性,它们是合成谬误的必然结果。如果你的战略与这些即将消失的企业一样或相似,那么,你很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普通企业(劣势企业)要改变命运,只有实行与众不同的战略,必须先考虑其他企业的战略选择,然后再选择。

    在选择什么是合适的战略之前,先要选择什么是需要回避的战略。

    中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跨国公司相比是劣势企业。如果中国企业实行与跨国公司相似的战略,或者只是它们的“跟屁虫”,那么,中国企业何时有出头之日?

    向跨国公司学习是应该的,但学什么很重要。

    我认为中国企业肯定不安于目前世界各行业的现状,不满足于中国企业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中国企业的目标应该是颠覆,是弱者颠覆强者。

    弱者颠覆强者,应该采用什么逻辑?我认为肯定不是强者的逻辑,也不是弱者的逻辑,应该是颠覆者的逻辑。

    颠覆者的逻辑,在成功之前,不要指望能够赢得喝彩,只有在成功之后才能够被追认。

    我一直认为,强者的错误需要失败检验;弱者的正确,需要成功检验。

    颠覆者的逻辑,肯定要受到大众的质疑,这是正常的。因为大众思考通常会进入合成谬误。

    遭到专家质疑也很正常,因为专家所受到的正统的、经典的教育就是让人们进入合成谬误的教育体系。

    那些超级成功者通常没有受过正统的、经典的教育,他们因而很容易逃避合成谬误。

    中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上的作为一直饱受诟病,特别是不断有人拿着跨国公司的标杆检验中国企业。不断受到批评的中国企业却在世界取得超乎寻常的成功。尽管有人说这种成功的价值值得怀疑,或者说成功的代价实在太大,但无论如何,成功的现实摆在面前,我们应该正视。

    在此,我可以很大胆地说,如果中国企业没有受到批判,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整体成功。

    中国企业的整体地位、中国企业的未来目标,决定了中国企业的作为是不被人理解的,是不正常的,但却是合乎逻辑的。

    他山之石

    跨国公司的战略是探索式的,中国企业的战略总体上是追赶式的(IT行业例外)。

    跨国公司站在世界各行业的最前沿,它们的前面没有路,所以,它们的战略是探路战略。在中国企业面前,不仅有跨国公司走过的路,还有跨国公司的前车之鉴。

    如果说有后发优势的话,中国企业是有后发优势的。因为跨国公司的战略是探索式的,现在是清楚的,未来的方向却不清楚,这就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比如,IT行业的技术方向很多,押错任何一个方向就有可能全盘皆输。这就是为什么IT行业在那么多新兴企业崛起时,微软、谷歌等总是想以高价格收购。

    20年前,谁能料到光学相机会被数码相机替代?谁能想到相机的基本功能会逐步融入手机?如果柯达更早地预见到这一点,她可能会选择不同的企业战略。

    如果施乐更早地预见到复印机的基于光学和物理学的“拷贝”功能正在被IT技术的拷贝功能替代,它可能会选择一条完全不同的战略。可惜,没有人是百发百中的预言家。

    同为世界顶级家电企业,索尼选择了与松下、三洋等不同的战略。当松下、三洋仍然专注于家电业时,索尼却悄然转型了。这与索尼当时受到的刺激有关。索尼生产了当时世界上技术性能最好的摄像机,但却并没有取得市场成功。索尼意识到需要转型了,于是,它转向内容制造,转向娱乐行业。

    摩托罗拉开创了移动通讯行业,它以为靠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就能够永远主宰移动通讯行业。然而,诺基亚却把移动通讯行业变成了时尚产业,这让摩托罗拉很长时间内不能适应。

    在诺基亚之前,谁能预见到移动通讯行业会变成一个时尚产业?这样的预测是要冒极大风险的。

    后事之师

    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起步晚得多。我们经常说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有30年、20年或10年,这样的差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相关行业的发展路径是基本不用预测的。或者说,跨国公司已经走过的路,就是中国企业在相当长时间要走的路。

    当然,差距是20年或10年,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用这么长的时间去追赶,也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复制它们走过的路。

    历史的进程难以超越,但历史的进程可以浓缩。中国企业目前的战略,可以说是浓缩跨国公司的历史。

    我有时非常奇怪,怎么中国企业可以对跨国公司已经演绎过的行业进程视而不见?比如,10多年前,甚至现在,中国家电企业还有不少坚持所谓的专业化战略,我们可以看看世界发达国家是否有这样一家跨国公司,它只做家电行业的某个品类,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如果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跨国公司,凭什么中国一定会有?从历史的进程看,单一品类的家电企业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这说明,不管基于什么战略理论,如果你对跨国公司已经演绎过的行业历史进程视而不见,那么,战略就很有可能犯错误。

    家电企业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面对综合家电企业同类产品的冲击,其战略选择是,要么做“综合小家电企业”,要么围绕单一品类小家电做产业链。在我看来,上述两个选项可能都不对。发达国家有只做小家电的家电企业吗?世界上有只做单一品类的小家电企业吗?如果世界发达国家没有,凭什么中国未来就一定有?

    我见过不少中国企业的战略,比如去年销售额为2亿元,5年后为10亿元。我就问老板:现在2亿元可以活下来,5年后10亿元就一定能够活下来吗?

    我的逻辑很简单:因为跨国公司的未来是不明确的,所以,跨国公司战略的主线是预测未来,是探索未来,并且随时准备根据“摸石头”的结果修正战略。中国企业的未来是非常明确的,未来的方向是基本确定的,所以,中国企业的战略关键点是“规划现在”。

    当蒙牛刚创业时,就把目标定为100亿元,因为只有100亿元才能够主导乳制品行业。战略的关键是如何实现100亿元,即为了实现100亿元,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总结一下,跨国公司的战略是探索式的,即根据有限、不能确定的信息规划未来;中国企业的战略是追赶式,即根据跨国公司已经演绎过的非常明确的行业信息规划现在,从而确保在未来有一席之地。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