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管理 » 正文

中等公司陷阱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12-27  

    从公司的角度看中等收入陷阱的逼近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粮董事长宁高宁的主题演讲。他对企业界发出了如下的批评:“中国企业界的人真正履行了他作为企业家的创造力责任了吗?中国文化中充满了做买卖的文化,中国搞企业就是搞买卖,买卖是一买一卖,充满了很强的贸易炒卖心理,没有长远的产业心态,没有技术成败,没有产品至上的心态,更没有建立宏大产业的雄心。”“中国企业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够,是因为改变了中国人生活的企业不多。”这些话犀利、不好听,但相当写实、鲜明。

    而我想为宁总观点补充的一点视角是:宁总强调的可能更多是弥漫在大公司圈子的一种气氛,但只要你走近创业界,你总能听到激动人心的梦想与故事,你总可以看到创业者闪着兴奋与雄心的眼眸,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坚信他们的产品与服务未来可以改变世界、至少可以改变很多人的生活。——如果你再接近他们一些,你会了解到,这些话,不完全是出于他们创业初期必须向外界“讲故事”的需要。

    听前不久去美国商界由东至西参访了一圈的企业家回来说,美东与美西,完全是两种气氛,前者悲观、沉闷、保守,后者乐观、开放、创造力十足。这种差异其实一直存在,在经济不景的当下,显得尤为明显。中国商界也有近似的“二元”分层,不过不是以东西区隔,在我看来,是以创业型企业与成熟公司的圈子区隔。

    放眼国内商界,规模做到了年营收几十亿元以上,却还保持旺盛进取心、也布设好有未来性战略与资源配置的成熟公司,不是太多。这些成熟公司,业务尚可,公司品牌和老总声名都很响亮,但你要去找它们下一个增长的驱动点,挺难;再跟它们的中高层一聊,不少人对公司徘徊与老板保守现状多有微辞,有些骨干自然会选择离开,寻求外部创业。从社会福利来说,这些公司为社会培训了一批创业人力资源,是好事,但回望最近这两三年商界群体性不振、明星减少、一批中型公司升级乏力的情形,让人又感觉:这终究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现象。如果要点名,我愿意把2008年秋天一门心思想扑向可口可乐怀抱、却最终未果的汇源,视作这样一批成熟公司的代表——它们被堵塞在业务增长与企业家心态的瓶颈上。

    我把这现象姑且称为“中等公司陷阱”,该说法引申自“中等收入陷阱”。后者是世界银行提出来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在摆脱贫困与欠发达状态后,找不到增长新动力,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技术研发上与发达国家竞争。上文中提到的“中等公司”,很多不也是这样?创新与活力比不过创业型企业,技术、管理与文化积累,又应付不了升级需求。

    宁高宁董事长把企业家没有创新创造、没有产业雄心的原因,强调性地归于“文化”与“心态”,但不及制度与环境,笔者觉得有些单一。或许,文化与制度,是一个蛋与鸡的问题。企业家为什么不愿创新?为什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缺乏带着团队迎头再上的决心、勇气与梦想?有文化的问题,而当前来说,制度与环境的改进空间仍不小。比如,国家与社会是否为他们赋予了足够的安全感去做大?政策是否为民间企业解除了产业进入的障碍?社会保障是否支持更高质量劳动力的积累与流动?金融资源是否支持转型升级?等等。这些问题解答不了,中等公司很难拔足于当下的泥淖和陷阱,而这些问题的解答,其实也将决定中国社会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公司与社会,本就是一个互为镜像的关系。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