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重构为对象的管理门类。什么叫文化重构?文化何以需要重构?作为一种非物质形式,文化何以能重构起来?回答如果是肯定的,那我们又该如何把一种先进的、能够与时俱进的文化构建起来?为此,为了把这些问题探讨清楚,我们就需要深入从结构的角度或层次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只有我们能够深入到文化结构里的时候才能谈文化重构。
能够认识到文化是一种需要不断充实、创新的东西对于任何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非常之重要,重要到了如果不能不断充实与创新就没有生路的一种地步。
01、文化构成
无论它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构成,就像万事万物都有构成的道理一样。所不同的是,构成文化的不是物质而是非物质。何谓非物质?简单地说就是不以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虚在——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以上说明,非物质与物质的区别就在于是非客观实在而是客观虚在。如此当然也就说明,文化只是客观虚在的一种。
文化这种客观虚在与空间、时间或原理、规律等客观虚在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一般的情况下,它是人类意识的产物。诚然,这也不是说在非人类的动物中就没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文化”而是说这里讲的文化专指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那么,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由什么构成?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在一般情况下,文化是人类意识的产物。也就是说,当人类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产生与存在,发展与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的时候便产生了与之对应的而不是对立的文化。换句话也就是说,对客观世界、事物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与之对应的而非对立的文化。为什么说文化是“对应”的而不是“对立”的?因为作为人类意识的产物,文化在其产生的过程中一般都经历了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再换句话也就是说,能够留存下来的一般都是“精品”,虽然其未必是精品,是其自以为精品罢了。
其次,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文化是由一定的文化元素构建起来的,表现为有什么样的文化元素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构成。那么,什么是文化元素?简单地说就是构成文化的要素,如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知识结构、宗教信仰、教育体制、表达方式等。
02、文化结构
研究发现,知识对文化结构的影响力最大,它能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机制。其次则是其宗教信仰,因为宗教信仰具有限制、迷惑、左右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机制的能力,使人们难以认识到还有一个更真实的世界的存在。教育体制建立在上述两个基本前提的基础上,由此而形成了表达方式的不同。
但读者千万不要以为后两者就不重要,而事实上是,正是由于存在着教育体制、表达方式的不同,制约或者说严重影响到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在文化结构的形制,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文化教义,造成了形式与内容的脱节,表现为对形式的过度追求而忘记了内容的重要性。比如不惜生命、代价的各种样式的“朝圣”,基本上都属于形式犯愁,结果丢掉了固有的教义、主义,也就自然谈不到对固有教义、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了。
应该敢于承认,正是文化形式、形制的固化限制、制约了主义、教义的发展与创新,而淡忘了任何一种主义、教义生命力根本就不在于如何去“坚守”而在于如何去发展、去创新。
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传人才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着的灵魂”,就表现在“否定之否定”。更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江泽民同志在任期间才提出“代表先进文化”与“与时俱进”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旦脱离了实际,不能与时俱进,文化就变成了一种非但没有用而且一定有害、起反作用的东西。怎么办?只有不断地充实与创新。
03、文化解构
能够认识到文化是一种需要不断充实、创新的东西对于任何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非常之重要,重要到了如果不能不断充实与创新就没有生路的一种地步。
严格地说,一个又一个阿拉伯国家之所以相对落后,其根源就在于对固有文化一成不变的坚守,表现为缺乏创新。在这方面,基督徒们的表现似乎要好一些,至少懂得给布鲁诺和哥白尼平反昭雪。诚然,这也不是说伊斯兰教就只有坚守而没有创新,否则就不会形成“什叶”和“逊尼”两大派别。但是,不能不说,这两大派别不是在融合,而是对立面的形成。
在一种文化的内部还要形成如此激烈的对峙局面还能谈到创新吗?宗教难道就不需要创新了吗?也正是由于此,一些穆斯林国家才为我们呈现出极其不团结的局面——虽然当他们面临非穆斯林的时候是“团结”的。于是,在内部不怎么团结的前提下,文化解构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大家知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吐故纳新乃,难道文化的生命力就不是了吗?
结构耗散理论告诉我们,一种结构的形成是由必然因素决定,而一种结构的耗散或者说解构是由偶然因素决定。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笔者想告诉读者,要想保持一种结构或文化结构的稳定性,必须得不断地充实与创新,必须得事先设计出便于充实与创新的文化机制,否则它就会由于缺乏充实与创新机制而解构。社会主义在欧洲的解构就是一个例证。
04、文化重构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文化解构”?笔者以为,除了能够了解文化具有解构性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文化重构”。何谓文化重构?简单地说就是能够把文化的不断充实与创新当做是一种长效机制来抓而不是一味坚守、推崇某一种文化,以达到能永葆文化青春的目的!
怎样才能永葆某种文化的青春?诚然,绝不能走“文化革命”的路子,因为那样会引起经济社会的动荡。于是,“文化改革”便在年轻而又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兴起,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改革讲的是对固有文化知识、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教育体制、表达方式的充实与创新,修正与完善,其本质体现在对固有文化知识、思想、制度、表达方式的重构而绝不是到死只是崇拜一种文化。否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衍生出一些新问题。
首先是继承,继承是避免、防止文化解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说继承必须得建立在固有文化基础上。第二是汲取一切先进文化营养、要素来及时地补充到自己的文化结构中——无论其来自何方,只要其有足够的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能够为我所用。第三是文化创新,表现为能够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够避免、防止文化解构的方法,也是一种能够不断地增强固有文化结构的过程。在这里需特别说明一下,文化创新不是一个裂变的过程而是一个聚变的过程,表现为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个“合二为一”。关于什么是“文化聚变”和“聚变文化”,由于有专门章节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第四,文化重构的重要标志是能够做到文化核心的“亏损”,因为只有当文化核心“亏损”时结构最稳定。有时笔者也把这“第四”条简称为“文化亏损”,以形成“亏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