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管理 » 正文

“百年企业”成长律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11-25  

    

    近年来,不少国内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又在思考如何“做久”

    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成长和衰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百年持续经营、基业常青的企业呢?这不仅是从事经营管理实践的企业家们关心的问题,也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理论工作者需要回答的问题。在当前国企改革走向深入、民企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问题提出:企业做大、做强还是做久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可以归结为相互关联又不能等同的三类,即“做大”企业、“做强”企业和“做久”企业。

    “做大”企业目的在于扩张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由小到大的飞跃。“做强”企业强调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竞争力主要不体现在企业规模大小(虽然规模大小也是企业竞争实力的一个衡量指标),而主要体现在企业单位资产提供给股东的回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等方面。大企业可能是强的,但不必然是强的企业,小的企业一般较弱,但也可以是强的企业,这一点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更是如此。未来学家奈比斯特曾指出:“大就是美”的神话已被打破,“小而强”的时代已经来临。

    “做久”企业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剧烈的环境变化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持续经营、长盛不衰。所谓“百年企业”、“基业常青”就是用于描述树立“做久”目标的这类企业。

    按照上述分类来划分,自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绝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追求“做大”的阶段。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持续性发展问题,即企业做不大也活不长。许多企业一夜之间成名,但很快就变得无声息了,成了“流星”企业。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具有远大理想、追求卓越的企业家,尤其是一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企业发展的目标是在做大、做强基础上的做久,打造“百年企业”。探索企业百年持续成长背后的规律,已经成为这些企业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从企业寿命周期角度看,所谓百年企业是那些能够超越固有的企业寿命周期,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持续发展公司,或者通过多次蜕变能够保证企业在上百年的时间中生存和发展的公司

    企业存在一个从诞生到死亡的寿命周期,而且,企业平均生存期要远远低于人的平均寿命。企业组织总体上呈现出高死亡、短寿命的特征。然而,一些优秀的企业却能够摆脱这种“短寿”的“宿命”。我国有“同仁堂”、“全聚德”这样的“百年老店”,而瑞士劳力士、美国杜邦和德国西门子等公司,其年龄都超过200岁。

    一般认为,企业寿命周期是指企业从诞生到死亡的时间过程。而所谓的企业寿命周期理论就是揭示企业寿命周期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具体表述有很多,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企业寿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等六个阶段。其中孕育期,企业需要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需要较大的一次性初期投入;求生存期,企业呈现实力弱、依赖性强、产品方向不稳定、内部管理不规范、破产率高等特征;在高速发展期,企业实力增强,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品,发展速度快,管理趋于规范,企业规模和边界不断扩大;进入成熟期,企业进入收获阶段,虽然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停止,但效益很好,同时,企业的创新精神在退化;在衰退期,企业开始出现“大企业病”,组织臃肿,产品老化,效益下降,财务状况恶化,企业只能面临两种选择:或者进入蜕变期,或者破产死亡。

    企业蜕变期是决定企业能否长寿的关键时期,其主要特点就是企业的经济形体、实物形体和产品都发生革命性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如同蝉的蜕变过程一样,企业的合理蜕变意味着企业的新生。其中,所谓经济形体发生变化,一方面是企业法律形体的变化,例如将国有独资企业改革为股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或股份有限公司,从而塑造国有企业活力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就是在企业组织形态上,通过企业兼并、合并、出售、分立等方式改变企业的组织形态,使其在股权结构、管理组织结构、经营范围、高层管理人员构成等方面发生变化,以求获得新生。

    应该说,企业寿命周期理论对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是理论抽象的需要。在现实中,不同企业的成长阶段是不同的,每个企业的成长也不是必须经过上述所有阶段。从企业寿命周期角度看,所谓百年企业是那些能够超越固有的企业寿命周期,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持续发展公司,或者通过多次蜕变能够保证企业在上百年的时间中生存和发展的公司。企业寿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通过揭示出在不同的阶段影响企业成长和老化的因素,进而说明企业在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战略的重点,经营与管理的内容应该如何变化,从而改善企业的生命质量,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使企业能够成为百年企业。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