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认知浙商的三个维度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07-07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浙商作为一个日益活跃的新商业群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全面准确地定义浙商,也是学术界和民间都感兴趣的话题。我认为大致可以按以下三个标准对浙商进行划分:

    一、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做人家不愿做的事”,即从事一些社会声望和评价较低的职业,如摆地摊、补鞋、走街串巷收破烂等;

    第二阶段是“做人家不敢做的事”,即所从事的经营是当时政策所不允许的;

    第三阶段是“做人家做不了的事”,这一阶段的创业对资金、人才、技术、管理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存在不少门槛。

    二、“三代半”传承。

    第一代是30多年前开始创业的鲁冠球(专栏)、徐文荣、沈爱琴等人,他们早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就已尝试从商或经营企业。

    第二代是上世纪80年代创业的浙商,比如1984年起步的南存辉(正泰集团)和胡成中(德力西集团),1986年成立的传化集团等,现在影响力大的浙商,大多数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在1988年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之前,浙商创业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

    第三代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业的浙商群体,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涌现出了一批新兴民营企业。

    如果进一步划分,还可以将第三代周期内1998年以后出现的马云(微博 专栏)(阿里巴巴)、孙德良(网盛科技(15.36,-0.12,-0.78%))为代表的新经济网络产业,归为第四代浙商。

    三、四大地域板块。

    即温(州)台(州)、宁(波)绍(兴)、杭(州)嘉(定)湖(州)及浙中板块。温台商人的流动性、迁徙性是浙商群体中最强的,他们还具有强烈的抱团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所创办企业的产业稳定性也是最强的,往往是朋友之间相互复制、代际之间进行传承,其轻型化的产业结构特征则较为明显,如眼镜、打火机、皮鞋、服装、低压电器等,都是温州轻工产品的典型代表。

    宁绍商人的最大特征是机敏而务实、低调。其中绍兴商人创办的企业,往往产业规模比较大,末端产业比较少,产业组织化程度比较高。

    杭嘉湖地区作为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生存压力不大,所以当地浙商冒险意识相对较弱,选择外出经商的人较少。但由于当地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人口素质也相对较高,往往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企业密度也比较高。

    浙中板块,最典型的就是以义乌为核心的盆地地区,该板块以义乌商人为代表,既有浙南温台商人的特征,又有浙北杭嘉湖商人的特点,总体而言,企业个体数量多,产品的辐射力很强,但本地大型企业较少,产品规模小,产业的流动性也不足。

    换一个角度观察,30多年来日益兴盛的浙商,也有三大发展软肋。

    一是文化性的弊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心态,使浙商形成了“人人做老板”的文化,这就导致一个原本可以做到10亿元或数十亿元规模的企业,往往一分为几,难以做大。

    二是不善于真正的合作。内部管理上,不少企业家只相信自己人,任人唯亲唯熟,不善于引进职业经理人,即使引进也对其不放心、不放手;外部合作上,表现为缺乏产业协同,不少产业集群内部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三是品牌创新意识比较弱。对以差异化和树立品牌为特点的创新竞争还不够积极,多数是本着拼价格的想法。

    作者为浙商研究院副院长,夏燕燕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