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民企,通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整体上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成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承担了多数人就业的责任。随着今年以来CPI的增长,以及整体经营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面临着较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产业链的地位弱
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决定了中国中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竞争力脆弱。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一端,而且往往是面对的最终消费者,是市场竞争性表现最突出的产业。虽然有各种言论认为企业应该产业升级。但与人们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行业都做不出效率与规模,那么产业的升级无益是无源之水。正因为整体价值链并没有完全市场化,在上游资源的强势地位,和消费者的市场选择双重压力下,如果遇到通胀时,中小企业是很难完全通过同步涨价来消化压力的,因此,必须另外寻找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来寻找生存空间。
从人均销售收入来看,大多中小企业处于20万以下,这与同是竞争性的大型企业如美的、格力等人均上百万的销售收入来比,其竞争力是显然不足的,更加不用说石油、电信、钢铁等上游企业。这就必然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导致一批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的退出,甚至破产。
二、人工成本与就业导向
在整体产业链弱势的条件下,中小企业还面临着人工成本的上涨的压力。如果按垄断性行业的平均收入来算,那中小企业80%就得倒闭。从现实的收入结构来看,从事实业的企业恰恰是最为不利,而且在垄断、行政、事业单位加薪的压力下,近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其加薪幅度甚至难以跑过CPI。这必然导至人力资源倾向于大型企业和公务单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小企业的薪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这也是这两年招工,特别是招从事辛苦工作的普工和业务人员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环境下,人才的缺失也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这两年资本从实业逃向房产或者投资领域。都说明了这些问题。
年轻人已经不再视劳动为必须,自力更生为光荣的事,更加想坐想其成和不劳而获。因为社会提供了不劳而获的就业导向机制。在这种环境下,中小企业效率的低下更加雪下加霜。
三、资本、技术和管理效率低下
无可否认的是,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粗放管理的阶段,多是劳动密集性产业。靠的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一旦这种优势丧失,其在资本、技术和管理效率上的劣势就一览无余。
相当多的民营还处于作坊式的阶段,因此,中小企业的淘汰对市场来说,未必是件坏事,但是这个过程必然也是一个痛苦的通过管理效率的提升来求生存发展的过程。正因为中小企业处于一种依靠低劳动力竞争模式的依赖,能否认识到规模和效率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恰恰是未来五年竞争的关键。
四、灵活优势被规模劣势替代
十几年前,小企业老板的发红包方式就能把国企的骨干技术力量招聘过去。但这种灵活的机制在现在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规模的劣势导致民企业老板也没有大方的红包可拿了。我国大多数竞争性行业,除了彩电等少数产业,大数还没经历过行业规模淘汰的洗牌过程,这些年中小企业都过得还行,得益于整体GDP、消费和出口的增长。以及新的消费产品的快速发展(如手机、房产、汽车、建材等等)。而当这些需求平稳时,中小企业可能就会进入零和博奕的阶段。这时只有管理能力、战略意识、管理体系等综合因素强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胜利者。
面临这些挑战,那么中小企业如何突围呢?这是每个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挑战是结构性的,如果中小企业家仍想通过以前的突围方式来求得生存,可能将会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