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感悟 » 正文

职场精英蚁族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3-23  

    “月入2万以上、身居管理或资深岗位”应该是职场精英的基本特征。而蚁族,一般说的是那些承担着极大身体和精神压力的人,就象那些“举着超过自身体重400倍的东西、拖着超过自身体重1700倍的物体”的坚忍的蚂蚁一样。

    其实,数量庞大的精英们,包括经理人和老板,在拥有着一定经济实力的同时,却在极度的压力下不能享受自己的幸福。

    是什么让他们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呢?  

    忽略了重要不紧急  

    将工作用“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然后分类处理,是一种非常基础的工作方法,也是流传很广的管理技巧。但是,一旦工作起来,我们还是很容易陷入日常锁碎中。“下属找你汇报工作”、“老板找你问询工作”、“客户来访”等,都不容易回避和拒绝。至于“审批费用”、“拟定员工福利”等,也是精英们责无旁贷的职责。所以,我们就是这样掉进了“紧急的”工作中乐此不疲,被老板、被下属、被客户无情地占据着宝贵时光,一天的时间也被横七竖八地分割成不规则的拼图,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大打折扣。

    当然,精英也处理了很多“紧急而重要”的工作,因为,老板、下属和客户也不可能让你忘掉和忽略。但是正是在解决和应付这些或重要或不重要的紧急事情中,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大多被忽略了,至少是被排在了“有时间再做”的末位。而直接的后果,就是“紧急的事”层出不穷。正如人所说,每一个紧急的事情后面就对应着一个被我们忽视了的重要问题没有解决。

    那么,那些重要的事,被我们忽略了,而最终反过来通过其他方式来浪费我们的时间、削弱我们的精力、降低我们的效率、损害我们的健康?

    也许,下面的文字中,存在着一些答案。  

    惰于育人,懒于招人  

    我们这些精英们,很多时候很勤奋,但很多时候很懒惰。特别表现在育人上。我们太忙了,教导下属做好工作,显然会占据我们为数不多的宝贵时间。所以,“等等吧,有空再说吧”,……,这些都是我们的借口和让我们更忙的原因。

    我曾经的一个直接下属,在我极具上进心的忙碌和升迁中变成了我的间接下属,暮然回首,却发现她从一个人见人爱的优秀员工变成一个被人颇多抱怨的“老资格”。在一次她闹辞职之后,我在和她偶然共事的间隙,我问她出了什么事。她说,团队大了,领导对下面的员工就不重视了,而且,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她很想承担更大的责任,但看不到这样的希望。而一直留下来至今,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认可这个公司。我只好坦言说,其实我们考虑过一个更高的职位给她,但是发现她工作中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对她信心不足。她问我,为什么不提醒和帮助她?我忽然发现,即使对于这些一点就透的优秀员工,我们很多时候以忙碌为借口懒惰于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提醒。

    这样能挽回的,当是很少的幸运。在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问题时,这些曾经优秀的员工,或远走高飞,或早已失去了在公司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我们其实知道,找到一个好员工很难,即使是一个基层岗位,找到一个合适的员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却经常忽略了对现有员工的关怀和指导,让好员工流失或变坏。

    另一方面,我们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及时补充团队,没有对重要的岗位建立梯队。总是心存侥幸,“先等等吧”、“看什么时候有空时再说吧”。于是,在团队成员流失或业务快速增长时,才发现人手不够。而在手忙脚乱地招人时,常常不得不在录用标准上降低,造成团队整体战斗力的下降,甚至更严重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某些基本原则,让不适合团队的人加入进来,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地雷。

    我们忙呀,忙,但是,作为公司核心资产的优秀员工,却被我们排到了应该被注重的末端。所以,如果你经常加班到最后一个离开公司而又问题百出,如果你的团队总是不齐整,如果中间离开一个人就让你焦头烂额,那又能怪谁呢?  

    不能忍受不完美  

    完美主义,应该是精英们的“共同主义”,乔布斯的成功和Macintosh、iPod、iPhone的魔幻设计都来自于对完美的偏执。但是,对不完美的过份偏执和不容忍,却也是精英们负重如蚁的重要原因。

    我曾经骄傲但目前感觉羞辱的一个事情是,曾经设计了一个"Made by General Manager版"的客户来访登记表。原因在于,我感觉前台设计的表格非常丑陋而又不完整,完全有损公司的形象。于是毅然决定,我要亲自来设计这个事关企业形象的表格。后来的表格确实很漂亮又实用,但是代价是我花费了一个小时来做这个事情,同时,让前台百无聊赖又备受打击地坐在前面。

    其实,对于员工工作的不完美,多点宽容,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指导,让工作结果不断向完善前进,才是管理的正途。简单地说,对过程的不完美宽容些,对结果的不完美苛刻些。

    同时,这显然也是“惰于育人”的恶果。如果平时注重对员工在办公软件方面的培训,如果加强主管对下属工作结果的要求,也就不会出来这样的情况。而当时,我至少可以和她沟通一下如何把这个表做得更好,或者让她的主管和她一起来改善这个表格。在问题中教育员工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图一时之快亲自上阵,显然是更好的方式。

    从这个事上,我看到的是,“惰于育人”加上“对不完美的不容忍”,很容易引发“事必躬亲”的结果。这样下去,精英岂能不蚁族?!  

    管人超过八个  

    管理幅度对一个管理者最多直接管理的人数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管理教材上的说法是不要超过五个。从经验上来,一般复杂程度的管理工作,不超过八个是合适的。

    但实际上,却很难控制住。比如一个区域总经理,下面列几个省级经理或分支机构负责人,同时又兼顾一下职能方面的下属,有时候还想直管几个重要片区,直管的人数不知不觉中就上去了而不自知。最直接的后果是,和直接下属交流的工作量一下就多了,打电话、接电话、写邮件、发邮件、看周报、反馈工作计划、重要工作支持……,而自己能单独拿出来做自己工作的时间自然减少,而后果是重要工作没有有效完成,造成日常工作中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系统、有针对性地指导下属的工作显然就更不可能了。恶性循环下来,不但自己的工作效能受影响,管理下属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下属自身工作也不容易得到有效的支持。

    结果,大家真正就象一群蚂蚁,超负荷工作,累、疲、加班、不能休息。而象市场大局、同行举措、营销策略调整、团队建设等一系列需要花时间了解、思考、分析的事情,却有意无意地列在了工作日志中“有空时再做的”行列中了。  

    不看书,不聊天,不运动,不睡觉  

    如果一个“白骨精”样的人(注:白领、骨干、精英),惰于育人、懒于招人、大量直管下属而又追求完美而被迫事必躬亲,其日常工作量可想而知。抛开工作结果的压力,仅仅是工作量的压力就是惊人的。特别是自己陶醉在这些事务性成果的满足感中,那是相当的可怕。

    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那还有时间看书,那还有时间找朋友聊聊天?自然,很容易忘记了运动,很自然地废寝忘食,缺少睡眠。我曾经顶着黑眼圈,经常一周跑若干个城市,好几个年头下来,干得比牛累、比鸡起得早,业绩反而不理想。

    失去基本减压方式和必要的休息,崩溃怕是迟早的事,害人害己。

    而且,不读书,知识不能得到更新,也不了解一些新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当然也不可能有新的东西去培训员工;不聊天,也无法从朋友那里借鉴有用的经验,视野就被限定在自己这一点框框架架中。

    我共事过的一个技术总监曾经和我说,要坚持每个月至少找一个朋友聊聊天,开拓一下视野,拓展一下思路。我非常认同。朋友经常交流,交换的信息也多了,大家都受益,心情也愉快了。

    而我现在和朋友们聊天,大家最常见的问候语是“最近有没有什么好书可以推荐”。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位艰苦创业中的朋友推荐,薄薄一本,看起来和企业管理没什么关系,但是其对中国汉唐宋明清制度的精辟分析,让人阅读放松之余,对于管理制度的设置和调整有非常大的启示。而《水平营销》更是精典中的经典,也是很早朋友推荐的,从根本上弥补了我当初完全纵向营销思维的局限。

    思想需要更新,身体同样需要。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我在谈些什么》,让我和我的工作伙伴迷上了跑步,出差时背包中带上一双沉重又占地方的跑鞋。而查查出差城市里的游泳馆,晚上半个小时多的水中运动,沉重的脑壳为之一轻,睡眠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增。

    从王均瑶的壮年辞世到2010年12月31日中金公司马楠的猝死,一直提醒着坚韧如蚂蚁般的精英们,要正视健康问题。  

    忽视来自组织外的认可  

    敬业的精英,绝大多数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却忘了在行业中或其他方面拓展自己的影响力。作为老板,可能会错过一些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机会;作为“白骨精”,错失的可能是“更上一层楼”甚至是“侧目一望天地宽”的机会。

    在我曾经是销售经理的时候,出差空闲之时,将销售心得和案例整理成文,多有发表。正是这些被杂志和读者认可的文字,在我争取某知名咨询公司offer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砝码,成功从一个sales向管理咨询顾问转型。而这个转型,让我在积累一定的咨询经验后,得以转到企业管理者的岗位,让我终身受益。

    我的同窗好友,在大学里当老师,教书科研之外,积极拓展管理咨询方面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上的努力,发表了几篇硬文章,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陆琪先生的《职场刻薄话——精英蚁族》一文中,描述了一个在首席设计师招牌下疲于应付各种项目的建设设计师,在抽出部分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设计大赛后,终于斩获几个大奖,成功借助在业内获得的认可而在原事务所中反“蚁”为主的故事。

    所以,放一点自己的时间在公司之外的努力上,在调节身心的同时,不但可以为自己的未来预埋一些伏笔,创造一些机会,而且会促进自己在公司内平台的提升。平台更大了,精英们才能活得更加从容,更加象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一只忙碌的蚂蚁。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