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说人是经济人,马克思也这么说,亚当 斯密也这么说。但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的著名的“霍桑试验”拓展了该观点。本文中,笔者以农民工群体心理管理为例,进行研究,以抛砖引玉。
一、从案例说起: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新浪网新闻报道,就职于富士康、年仅25岁、毕业于哈工大的孙丹勇,于2009年7月16日凌晨3时33分许,从12楼跳楼自杀。自从2009年开始到2010年,富士康员工跳楼被媒体称为“第多少跳”,就是跳楼到多少个了的地步。后来富士康老板出来讲话致歉,处理问题了。关于富士康员工跳楼的原因和动机,有说是因为员工矛盾,有说是因为情感问题,但更多的是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这些90后的“农二代”都是农民工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文化和效益,非常关键。
截至2010年,根据保守估计,以深圳和上海为例,深圳人口1226万,其中农民工750万;上海2200万人口(和台湾人口差不多),农民工有300万。全中国2010年农民工2.2亿,其中外出务工1.3亿,这1.3亿中,新生代(所谓80后、90后的农二代)近1亿人口。其中深圳和上海占1050万,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10.5%。其中,农民工犯罪问题突出,多数因为心理压抑和心理问题导致,其中26岁以下的农民工犯罪占农民工犯罪的九成以上。以2010年的苏州为例,农民工犯罪占总发案数的80%。中国1.3亿的农民工,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劳动力群体,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工作心理,引导成为企业效益增加的有利因素,将是面对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重要心理管理课题。
二、农民工的工作心理分析
笔者在多年一线管理的实践中,经历的制造类、建材行业等企业中,农民工、城市下岗退休(有协保或保险买断等)、大学生、职业经理(高级管理)、兼职人员(比如财务兼职人员等)城市工人的基本比例为:
农民工42%;
城市下岗工人、退休人员等 15%;
城市工人10%
大学毕业生28%(其中大学生中大约70%的大学生是来自农村)
兼职人员 2%
职业经理 3%
(数据来源:笔者多年企业实践统计调研,真实可靠)
改革开放仅仅三十年,中国的所有富豪都是这三十年的市场改革中奋斗出来的,成本意识根深蒂固,特别是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如果算上大学生中的农村背景的20%的人员,农民工在普通制造类和建材类企业中的比例达到了六七成,真正成为了主体,成了主流群众。
但目前国内企业中,管理理念普遍落后,对农民工群体的心理研究工作普遍滞后,导致了管理滞后,使得企业效益到一定程度后,因为企业缺乏共同的远景、共同的认可目标、共同的心智模式和学习能力而发展速度停滞,甚至发展窒息。
当前情况中,农民工群体的工作心理主要是“打工”心理,具体表现在:
1. 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老板随时可以辞退农民工,劳动合同法再怎么规定,都大不了是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不能保证工作的安全感和稳定性,特别是在私营企业中。
2. 缺乏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主人公精神。由于总感觉是给老板打工,意识深处缺乏主人公精神。
3. 缺乏实惠感和被信任感。绝大部分农民工认为,老板是挣大钱的,自己只是一点点打工工资,内心深处有强烈的缺乏实惠感的意识。同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往往把老板的不放心和不放心观念导致的系列管理控制视为老板不信任。
4. 缺乏学习紧迫感和进步紧迫感。绝大部分农民工志向不大,感觉能干好目前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强烈的学习紧迫感和进步紧迫感。
当然,在日常工作中,许多农民工是跟了老板多年的,有一定的认同情感在里头,但这种认同无法达到深层次利益配置机制所带来的真正同心同德,是有本质区别的(参考沈宗南、张京宏《五行唯心主义广告学》,上海世新进修学院,2005)。
三、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案
作为占企业职工人数六七成的主流群体,如何调动这个群体的积极性、如何管理好这个群体的思想、引导好这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将是企业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 管理水平高低的考量和挑战。从农民工群体普遍的文化知识水平低(主要是初高中水平为主)、素质和思想意识总体落后、小农思想占主流地位、缺乏大局观、缺乏安全感、缺乏学习意识等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给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案:
1. 企业文化建设,改善企业中包括农民工群体在内的所有员工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模式。这个工作非常关键。如果占企业职工总数六七成的人都认为自己在“打工”的话,这个企业不能叫企业,老板也不能叫企业家,充其量叫生意人,工人不能叫职工,叫伙计就可以了。改变农民工群体内心深处的“打工”意识形态,必须通过设立企业共同远景、给予工作安全感承诺、制定利益分配和激励体系等系列切实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去实现。
2. 构建绩效考核系统,推行量化管理和企业制度与流程建设。制度流程建设本身就是企业规范化、正规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就是构建绩效考核体系,通过考核体系,肯定员工群体的成绩,指出他们的问题,给出改进的建议,以达到培养人、提高人的目的,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态度提高企业的效益,呈现企业的价值观和精神。
3. 建立系统化的学习培训体系。经常通过思维逻辑的培训来改变企业中最主流的农民工群体的思维逻辑,把农民培养成真正的产业职工。若不强化培训,不建立学习培训体系,则最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农不能农,工不能专,无法从事高价值、高技术的工作,仅仅能从事最基本的体力工作,获取微薄的薪水,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一只脚经常陷在赤贫的泥潭里。
四、小结
2008年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企业和员工双方利益,达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但在执行中,企业中员工素质、老板素质、员工意识形态、老板意识形态因为种种关系,存在诸多对立和矛盾。对专业的职业经理来说,解决这些问题,将是解决企业长久发展的问题,解决企业员工关系和谐展开的问题,解决员工更好认同企业产生效益的问题。
上述是笔者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