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战略 » 正文

创建强势品牌六感法则(7):六感法则的理论框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8-17  

 



  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一切从消费者体验中来,一切又要回到消费者体验中去。所以,我们分解和执行“T”型战略当然也分不开“体验”二字。  

  忠诚产生的环节就是要下功夫的环节  

  在消费者体验的各个环节里,消费者的忠诚在哪里产生呢?

  这个问题,我们早在第二章里就回答过了,即:恰恰在“品牌鸿沟”里产生。也就是,消费者的忠诚最有可能产生在从“使用体验”向“价值体验”过度的环节(如下图)。

  因此,我们分解“T”型战略的工作也应该在此环节进行。即:在此环节你必须细化消费者的体验,并配置相对应的营销活动,从而将“忠诚”一网打尽。  

  将体验落到实处  

  那么,消费者的体验应该从哪里开始细化?又将如何细化呢?

  依据上面的分析,这项工作我们只能从“使用体验”开始,把“使用体验”细化到我们能够配置相应的营销活动为止。

  请注意!

  书写到这里,本书的核心内容就要出炉了。

  我们前面在“T”型战略里讲到,不管消费者有什么样的体验,我们都可以将它分为“理性体验”和“感性体验”。

  那么,沿着这个思路推导,“使用体验”当然也可以分为“理性的使用体验”和“感性的使用体验”。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下一步的细化工作就要围绕这两种体验来展开。

  经过多年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笔者发现,“体验”这个概念是可以再细分的,它的下一个细分单位应该是“感受”。

  比如:我们在生活当中常提到“旅游体验”、“办公体验”、“家务体验”、“购物体验”等,那么这些体验是怎么组成的呢?

  就是由诸多的感受来组成。就拿“旅游体验”来说吧。

  旅行社的承诺与兑现;

  导游小姐的长相与态度;

  风景区的美丽与瑕疵;

  同行游客的素质及身份;

  饭菜的口味与质量;

  ……

  这些都是一种感受。

  这些感受,有些是理性的,有些则是感性的,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不管怎么说,最后,这些感受不断地积累和重复之后,在你脑子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旅游体验”。

  所以,我们把“使用体验”的“理性”与“感性”再进一步细化的时候,就得去寻找消费者在使用一个品牌过程中的感受。

  经笔者观察和研究,当一个消费者使用一个品牌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感受,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生理层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不过,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种,即:满足感、信任感、归属感、身份感、自豪感和新鲜感(如下图)。其中:“满足感”和“信任感”是相对理性的体验,而其余4大“感受”均为相对感性的体验。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相对”这个概念。

  因为,消费者的感受实在很微妙,有时候它的表现形式确实难以定义和归类。比如:“满足感”还可以细分为“认可”、“满意”和“喜欢”,你说到底哪个属于“理性体验”,哪个属于“感性体验”呢?所以,我们的分类也是相对的,不可能进行绝对的分割或归类。

  因此,我们把这六大“感受”也不能机械的划分为哪个属于哪个体验。这得看,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品类、什么样的心情下,等等。在每个变量的变化都有可能把它们归类到相反的体验中去。所以,笔者画细分线的时候,也没有分得很清楚,事实上也没有办法分得很清楚。  

  “六感法则”的形成  

  找到“六感”,我们就知道到底是什么将我们的“使用体验”推向“价值体验”。因此,我们暂时省略“感性体验”与“理性体验”的细分环节,把图进一步简化,就可以得到下面的这张图,即:“提升消费者忠诚的‘六感’法则”基本框架(如下图)。

  这个框架,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它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它可以告诉你,你的品牌为什么会掉进“品牌鸿沟”。也许你以前一直不知道具体原因,那么现在可以知道了,你可能没有经营好这“六感”。如果你想让消费者体验到你品牌的价值并产生忠诚,你就必须经营好这“六感”,并通过“六感”将“使用体验”推向“价值体验”。

  第二、它还可以告诉你,虽然你没有掉进“品牌鸿沟”,却忠诚度一直不高的原因。也许你以前有意、无意的确实做到这“六感”的经营,但可能是因为经营得不均衡而导致了消费者的忠诚度一直上不去。因此,你现在要树立的观念是:理性体验和感性体验要均衡,”六感法则”也需要均衡。这种均衡的概念,不是把你的营销资源平分到六个方面,而是你缺什么应该补什么。也就是说,你的消费者连“满足感”都没有的时候,你最好不要先考虑“自豪感”。  

  待续……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