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后的感言呼应:
两年前的五一节,我曾经写出了《你值得记住的12句感言》,本来是一个节假日休息时的随笔感想,却不料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广泛转载和探讨。甚至在《名人传记•财富人物》杂志2008年第2期对我做封面人物专访时,还专门用两个P的页面原文刊登了我所发表的这12句感言。文中关于“有钱人在用钱换时间,没钱人在用时间换钱”以及关于“不应该把车看成消费品而更应该看成是生产资料”等许多貌似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普通问题,我却从另一个视角进行了相对深刻的冷思考,所以难怪会让很多人感到吃惊。
今天,我们都不可回避地迎来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么该如何危中寻机,想必是大家共同探索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动辄就草木皆兵、杯弓蛇影,那自然也是不可取的。比如我在3月22日的《全球通手机报》第150期专刊《抓住职业方向盘》的短文中就看到了这样一段内容:“2008年,550万全国高校毕业生面临30年以来最严峻的就业形势,到10月底成功就业率只有12.1%,而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历年积压下的失业大学生,也不包括高中专毕业生。而不期而至的金融海啸更是雪上加霜,将国内的失业人口,在原有1000万的基础上,又猛增2000万。而随着金融海啸扑面而来的裁员潮,使职场中人也人人自危,“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成为白领盛传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似乎,在保持饭碗为首要时,职业规划已是奢谈。”一时间,空气紧张,好像让人大气都不敢出。
此刻,我有一种强烈的疑惑,那就是,难道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就真的要让我们大家都驻足不前吗?窃以为,我们可以在思想上时刻保持一种抱团取暖的警惕性,但万万不可在行动上束手束脚。越是外部恶劣环境的考验,就越是我们荡涤思想、锤炼意志的最好时机。于是,我今天仍然沿袭了两年前发表的十二句感言格式,又写出了关于年轻人就业和发展问题的新12句感言,并以此与大家共飨。
1、阻碍年轻人进步的两大致命瓶颈是穷人思维和奴性思维。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确实存在的,具体到我们许多刚出道的年轻人来说,既然我们无法回避,那么这里的关键就要看自己是把自己往穷人靠拢还是往富人靠拢了。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当然要往富人考虑。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很多人都有“仇富情结”,而“仇富情结”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常言道:成功自有道,功到自然成。我们通常只看到了富人的成功,却没看到他们的远见、意志、胸怀、努力、修正、学习和艰辛。所以富人思维往往更具有开拓性和外化性,而穷人思维则往往更具有自闭性和狭隘性。甚至大部分富人思维的人都通常精明、吸纳、温和、勤奋、好学,而穷人思维的人都通常偏激、敏感、固执、懒惰、愤青。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不妨扪心自问,你都做到了哪些呢?你是属于哪一类呢?
“奴性思维”则通常有两个极端角度。一个极端是处处寄希望于有人吩咐、分配、安置,通常喜欢被人指挥或坐享其成。而自主性和计划性都比较差。另一个极端则是高度敏感,一被安排工作就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感觉总是被人监督着的工作,没有自主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工作内容给自身所带来的成长和价值。总体来说,这两者都是不能客观评价自身在工作中的定位,要么被动等事做,要么有事不愿做。这都是害人害己的行为,不可取。
大量实例证明,一个人在职业中从事的职务行为劳动,从短期看来是在为公司的盈利而工作,而长远看是在为自己锤炼经验、积累势能,所谓“艺多不压身”,这是永恒的道理。那些认为自己是纯粹在为别人打工的人的思想,与认为自己能够在实际中历练自己从而提升自身价值的思想,这两者是一个分水岭。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奴性会让人不自觉地产生消极松懈和非暴力不合作的矛盾心理,其结果就会两败俱伤,
2、伟大是由琐碎积累而来的。
没有人可以一夜成名、一蹴而就,今年春晚小沈阳一炮走红,但是当我们越深入了解小沈阳,我们就不光看到了在他身上的光环,更多的是看到了他成功前十年的不懈努力。同样道理,你要想在人前显贵,就必须要做好背后受罪的准备。前一段时间,我公司有一个同事在离职的时候无意间说出了一句名言——“我已经熬成大厨了,为什么还让我择菜?”。这句话是一种非常形象的心态展现,使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了一个人对职位要求的心理落差,可现实通常是很多人往往在还不是大厨的时候,就开始了以大厨自居了,拿手的大菜做不出来,而像“择菜“之类的细活又不乐意去做,所谓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我当时的回应就是“伟大是由琐碎积累而来的”,老子《道德经》中有句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能光顾着贪图虚无的伟大,而忽略了那些琐碎的现实。
一个人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为了长远的目标来工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远见来见证公司的未来。中国革命成功尚且都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所以一个人也更要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果把实现短期目标当成是为了实现长期目标的成就感、推动力和促进工具,你就会发现居然真的就有了十足的信心和耐力。
3、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永远都不是怕做事,而是怕无聊。
这是我在公司经营中得到的一个很深刻的一种心得体会和感受。任何一个有思想、有远见、追求进步的人,通常都会主动去找有意义的事去做,相反,有些员工却消极怠工、投机取巧、表里不一、偷奸耍滑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无聊的表现,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工作内容熟稔乏味,兴致顿无,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整天无所事事,蒙混虚度,最后也就创造不出什么更高更好的价值。这些在短期内看貌似是占了很多小便宜,但恰恰证明他们并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和正确做事的态度与方法,几年光阴转眼就荒废了。我在几年前就曾经预言过,如果一个人在职场上连续3年原地踏步(包括收益、长进、兴趣、成绩等),那么就必须要尽快更换工作。否则再多干一年就是平白浪费一年。
不过,板子再打回来,对于管理者而言,我们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员工并不是怕做事,而是怕没事可做,所以我们要让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让员工体会到我们分配给他们所做的事是充分的、饱满的、有意义的、有条理的,要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努力工作,创造出更优的业绩。最终达到让他们积极主动了解到上司的指导思想,并且尽可能去配合工作,而不是对抗工作。这样对员工来讲,也能让他们自身有所提高,也能感到工作背后给自己所带来的价值,以及对自身未来附加值的提升。
4、一专多能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
“一专多能”,这个词汇本身是一种很普通的词汇,在很多场合我们也能经常听说过,但是真正做到一专多能的却寥若晨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零专多能”和“一专零能”的现象。就企业产品而言,“一专”就是指卖点和定位,而多能则是附加值,例如一个手机,它的一专就是非常好的通话质量,而多能就是非常好的附加功能。所谓“多能”就是指人们协作和相互支持,只有一专,才能找到自己的能力优势,才能够很好的与人合作,去丰富自身的内涵和修养,去提升企业的吸引力和品牌的影响力。
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零专多能”呢?“零专多能”就是“什么都会一点而什么都不能独当一面”,其实我们能经常见到这样的人,他们一说什么都会,常常“高谈阔论、海阔天空”,好像对很多内容早已了然于胸,但如果你真让他伏下身来写一个方案,他则往往搞不定。他们自己能够独当一面的东西很少甚至没有。而“一专零能”是指自己只专注一个领域的事情,对其他需要协作的领域不愿参与甚至不愿去碰,直接表现为只扫门前雪,对公司安排的其他临时事务或同事们的求助冷若冰霜。这在表面上看是专注,实际上是一种单薄、冷漠和孤独。也非常不可取。
5、成功人士往往在被人批评和指指点点中健康发展,而指手画脚者往往停滞不前。
客观而言,人只要活在世上,就难免会被指指点点,甚至往往个性鲜明的人都会是毁誉掺半的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让所有人都认同和表扬,也很少有人能够被所有人集体唾骂。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我长期观察发现了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个有一定成就的人通常是在别人质疑、指责之中健康成长的,但对于那些经常指责别人的人和在一旁经常指手画脚的人,他们自身却往往停滞不前,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那些成功人士大都有宽广的胸怀来理解、吸纳别人的指责和意见,并且能在吸纳之后能够很好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扬长避短,最后慢慢得到成长。而那些只会批评别人和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人,往往刚开始是一种善意的批评,但久而久之他就会演变成一种陋习,也就是最后只会批评别人,而自己的缺点却一点也看不到,也就导致自己把大好时光都浪费在无所事事中对别人品头论足和指手画脚上,最后就丧失了很多自身进步提升的机会,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很可叹的事情。
6、最先违规的人往往又是最先抱怨的人。
最先违规的人,往往是最先抱怨别人违规的人。这句话看似拗口,但却是在我这么多年的主持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比如,有一场会议,原定九点开始,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迟到,而主办方因考虑到人没有到齐而不得不推迟在九点半或者九点四十开始,这时候会议议程和会议内容就会要么被简化压缩,要么被延时结束,那么一旦被拖延,这时候往往又会有一部分人会纷纷抱怨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赶紧结束云云。结果经过观察,这些抱怨者往往就是这些最初迟到的人,这样就有了我本段的结论:“最先违规的人往往又是最先抱怨的人”。
推而广之,在现实工作中也经常能够遇到。究其原因,往往在这样的人的眼中规则意识不强,守时守约守信的契约精神不够。有些事情在别人看来是规则,但是在他们的眼中却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最后也就成了“违规的是他,抱怨的还是他”的可笑后果。
7、既然瞒不住就不妨干脆透明。
“既然瞒不住就不妨干脆透明”。这是我在企业经营中经常提到一句话,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一个创业企业来讲,他们对员工的态度能够在员工那里最终反射回来,这就像是一面镜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两类企业老总或管理者,第一类是粉饰太平、虚报业绩,就像“皇帝的新装”,总是盲目的自满自大,对外极度鼓吹规模和业绩,甚至对公司内部的高管也是如此。其结果是大家见面都高来高去、心照不宣,而扭头则掩面而笑、全然不信。第二类是对员工颐指气使,作威作福,美其名曰执行力,让员工别问为什么,只需做好然后交作业。有一本书叫做《把信送给加西亚》,就能够充分体现一种典型的愚民政策,我本人非常讨厌这本书以及书中的思想,也就是上司给你什么工作员工就要做什么工作,实际上只是员工表面上是执行命令,这样并不利于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也不利于员工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发挥。因此才有了我在本段的观点“既然瞒不住不妨干脆透明”,所以我们要经常把公司的经营战略、操作思想和经营智慧主动与员工分享,要保持与员工之间的配合和交流,让员工始终有种被尊重的感觉。最终把自身的建设性和主人翁精神发挥出来。
8、成本控制意识是创业的首要必备思想。
在今天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人不敢创业,生怕有闪失或者事业不景气,我倒认为这个时候恰恰是考验创业者自身战略远见、经营思想、管理能力尤其是成本控制能力的最佳时机。在企业经营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当日常经营过程中,在丰厚的利润背后往往会掩藏着很多矛盾和危机,平素的太平年代是不易被察觉的,只有在利润渐薄的时候才能够逐渐地把问题暴露出来,这就像一座美丽的雪山,只有当雪化了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这是一座名川大山,还是一座垃圾山。这就再次证明了在经济危机情况下,在微利时代如何能温暖过冬,成本控制意识成为首要关键。
不过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成本控制意识是一种时刻紧绷着的神经和敏感度,而不是处处紧缩不舍得花钱。我其实经常这样说,开公司就是要花钱的,决不是捂着口袋就能够开成公司的。该花的,我们必须要彰显大气,而不该花的,就要坚决厉行节约。归根结底,成本控制是一种上述的经营战略思想高度的意识常态,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大为还要有小为。
9、 “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企业、发展中个人的最科学理财之道。
目前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角度来看,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国是一个在发展中不断走向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给我们带来的发展变化。2008北京奥运,全球瞩目,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让全球看到像鸟巢、水立方以及奥林匹克公园这样宏伟的体育建筑,还让全球亿万观众共同见证了张艺谋总导演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伟大的开闭幕式。所有这些都充分彰显并证明了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中,“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正确的,是经济的,是可持续的,是长远的。
推而广之,对于很多企业和个人而言,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能够时刻不忘开源节流,能够把日常的开支做到适度的收缩,做到不铺张浪费,到关键时刻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去做大事,能够用合理的方式号召员工“紧日子一起过”。这些都是成功前的必要准备。比如企业在兴建厂房、采购设备、品牌传播等方面上的科学规划,以及个人在配备笔记本、通讯器材以及购买车辆等交通工具上的长远态度,每个细节都在考验着一个人的理财之道,也就是企业经营者和职业者个人的科学理财之道。但只可惜的是,相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能看到“月光一族”和“负翁”,他们平时大手大脚,把钱都用在琐碎的事务和不必要的开支上,而真正到关键时刻却囊中羞涩,不能去做应该做的事,最后不得不放弃到手的机遇,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错失了很多自我发展的良机,这一点不得不让我们每个人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提高警惕。
10、“朝令夕改”就好像理发,只有理出一定造型后,才知道哪里需要再剪一刀。
长期以来,我们都一直把“朝令夕改”当成是一个贬义词来理解,并用来描绘甚至嘲笑一个经营老板或管理决策者的决策方式。但我最近仔细品位《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也。”之后才越来越感觉不太对劲。试想孔子在“朝闻道”之前并没有作出“夕死”的决定,而在“朝闻道”之后才突然作出了“夕死可也”的决定,由此可见,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是“朝令夕改”的鼻祖了。
回到今天的现实工作中,我们只见有很多员工都在抱怨老板或上司朝令夕改,却不知在今天多变的经济竞争形势下,早上作出的“朝令”可能到了中午就已经过时了,那么到了晚上就自然需要“夕改”了。这让我突然想起了理发,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要理发。但哪怕再高明的理发师都不可能一遍剪成,都是先快剪理出一定造型之后,再根据反复斟酌观察,逐渐慢剪修理成型。也就是说,只有理出一定的造型后才知道哪里需要再剪一刀。如果这样来理解,我们就会对管理者的一些决策增添很多共鸣和支持了
11、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
记得有本书上关于老板曾有这样一句定义性描述:所谓老板,就是最后一个知道坏消息的人。大意是说,面对任何一次工作失误,最先都是在逐级压制,最后到了实在不好控制了,老板才会知道。这样描绘并不是说下属们都在有意隐瞒,而是说有很多小事,只需交给下边人就足以摆平了,根本没有必要惊动老板。
我们永远不能否认,老板的眼睛其实也是雪亮的。其无论在远见、韬略、战略高度还是在用人、管理、分派、分配上都有一定的先见之明。换句话说,如果彻头彻尾马大哈一个,那也是做不到老板这个位子的。这也再次印证了“成功自有道”的道理。但在现实工作中,有很多员工却很幼稚,总是拿着自己最擅长而老板恰恰不太熟悉的板块领域来跟老板做比较甚至叫板,还满口不逊地说老板不懂、很笨、不行等等。这些都是很不好的行为。其实有哪个员工勤奋踏实,有哪个员工偷奸耍滑,有哪个员工主动为公司着想,有哪个员工吃里爬外,有哪个员工具有专长优势,有哪个员工个性鲜明,所有这些,老板都很有数。所谓你所做的一切,天知,地知,你知,老板也知。
12、猢狲散的速度永远比树倒的快。
在今天这个年代,老板在挑员工,员工也在挑老板。上面说了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而其实员工也大都贼精。过去人们常用“树倒猢狲散”来形容企业散伙和员工离职。而在现实工作中,猢狲散的速度永远比树倒的快,甚至往往是树刚有摇曳之势而猢狲早已四散。速度、效率在这里成了最大的讽刺。
那么该如何来权衡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合作长期价值,能够有效保持树不倒而猢狲也不散呢?窃以为,衡量老板值得合作的四个关键词是远见、务实、真诚、胸怀。如果一个老板既有远见高度,又有务实风格,还能以坦诚相见的态度不天天大放卫星,最后还能有足够的用人涵养和容人之量。那么这样的老板就值得跟他做。
对于员工而言,则检验工作价值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名、利、学习。“名”是指在做一个事情上,我们能在名誉和知名度上有所提高,这里面也包括广告效应以及传播所创造的价值提升。“利”是指如果做一个事情能赚钱,或者说短期内不好赚钱但从长期的角度看能够带来很大收益,或者以小额投资能赚取更大回报的,这些都叫做有利可图。都值得做。如果在前两头的名和利都没有很大效果和起色的,那么这最后一头的“学习”就一定要得到。你可以只当是一种成功之前的磨练和成长,由当初的一张白纸,逐渐地绘制成为一张精美的画卷。这里面自身的学习性和环境提供的学习氛围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最初时我们往往对一些东西不了解不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要学会扬长避短,达到自身的提高,并且还要有效回避前人走过的弯路。
所有这些,都要求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要做到抬头要昂首自信,低头要细心谨慎。既要能看到长远的目标,有足够的信心和气魄,又要能在具体工作中细心谨慎,保证步步做好、步步坐稳。昂首自信是我们对未来的客观态度,促使我们能够更有信心和冲劲,而细心谨慎则是在工作路径上给我们一种保障,使我们少走弯路,不断得到提升。
13、附加条目:赞助商往往比主办方更能科学评估一场活动的传播价值。
作为前面12句感言的附加条目,我再结合自身主持人的职业特点来追加一条。那就是,赞助商往往比主办方更能科学评估一场活动的传播价值。这是我在最近做经济类专业主持人的几年来发现的一种非常明朗的现象,直到我最近两年很成功地举办了商业婚礼和我儿子的满月酒宴会之后,我才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一个原本很私人的活动,只要有足够的人气和传播“势能”,就一定能够吸引到赞助商,同样道理,对任何一个活动而言,有很多主办机构最头疼也最关心的是如何招商,而不是想怎么把活动办得更有人气。其实在我看来,招商并不是最关键问题,而是你能给赞助商带来什么传播价值。因为他们支持给你的是有形的现金或实物,而换回去的往往是无形的传播价值。从账面上来看,赞助商永远都是亏损的。这时候就更需要主办方来充分彰显对赞助商的无形传播价值。让人感觉赞助没有打水漂。所以,相信有了我这句话,希望那些主办方要把怎么办好活动聚集人气放到第一位,那么其他的获得赞助支持则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