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年中的时候,我只身一人从青岛来到北京闯荡。
对于一个毕业不久的稚嫩大学生来说,也许最大的痛苦在于没有一份清晰的职业规划,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那种茫然和无助可谓是一种难言的煎熬,相信很多人刚刚走入社会时都有过类似的体会。
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我所能做的只有频繁参加各种招聘会以及在网上胡乱投简历——由于针对性不强,我所投出的数百份简历只换来了为数不多的几次面试机会——结果无一例外地失败。
就在弹尽粮绝、濒临崩溃之际,一个很偶然的面试通知给了我希望,我几乎没听清楚那家公司具体叫什么名称、从事什么行业,挂掉电话就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指定地点。
面试我的老板拿给我一张报纸,说:“这有一篇三千字的综述文章,你先仔细看一下。”
我认真读过两遍后,他把报纸收回,说:“现在凭着你的记忆把这篇综述改写成一篇两百字以内的新闻,OK?”
我很认真地写了那篇新闻稿——至今仍然能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
老板随后对我说:“你先回去,一周内如果有消息的话会通知你的。”
就在我踌躇着是否应该用最后的一点钱买返青的火车票时,我接到了电话:“虽然你不是学新闻、中文专业的,但你的文字能力还不错,你被录用了。”
就这样,我得到了平生的第一份工作,误打误撞地,我走进了命中注定的行业:公关。
公关1.0时代的困惑:我码的字真的那么有价值?
在从事这份工作好几个月之后,我依然不能理解所谓的公关到底是什么?
我的职位名称是“公关策划”,但事实上,根本谈不上策划什么。说白了,就是撰稿,为客户写一些新闻稿、评论稿、综述稿以及客户高层的专访之类的稿件,在这些稿件中要尽可能隐蔽地为客户的产品和企业鼓吹——大多是“某某企业推出某款新产品”或“某某企业获某某奖项(事实上该奖付费即可得到)”之类云云;经客户确认,然后把稿件转交媒介同事,她们会把稿件发给媒体记者、编辑,记者、编辑们会对这些稿件做些删改,然后刊登出来——当然,公司要多少付一些费用给他们,因为这些稿件大多数没有什么真正的新闻价值;而衡量一个媒介人员的标准则是和媒体关系的好坏——是否能最大限度控制成本。
当每个月拿着厚厚的剪报和老板到客户处结款时,面对那个相对于自己工资纯属天文数字的金额,我每每吃惊地问自己:“我码的字真的那么有价值吗?”
这并非是出于不自信,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事实上,那些见报的稿件经过记者、编辑们的删改,很多已经面目全非了——但客户方似乎也很少去深入思考:这样的传播对我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可这的确就是公关业当初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水平——公关就只意味着“发稿、发稿、再发稿”。
中国本土最初的公关公司多由一些媒体人士创办,客户多为IT、家电业的企业。从业者主要是一些学新闻或中文专业的人员,他们似乎也很难看清自身的职业前景——媒介人员可以积累更多、更好的媒介关系,跳槽到更好的公关公司去;而撰稿人员则要茫然得多——终日写着些言不由衷的公关稿,几经客户蹂躏,脑仁被拧成麻花,稿子改来改去,最后改成连自己也看不下去的一锅粥,毫无写作的创造感。有位仁兄的自嘲代表了较为普遍的心态:“妓女不能有了性欲再接客,如同我不能等有了灵感再写公关稿一样。”——纯属一种为谋生而伺候客户的无奈,看不清一辈子写这种东西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和高度。
服务方式仅限于新闻代理、就事论事的新闻传播,被动地央求媒体发布,这个时期可以看着是中国本土公关业的1.0时代,这个时期的公关业还谈不上什么真正的策划,真是这样,我更加坚定离开公关行业的选择,跳槽到甲方从事企划工作。
公关2.0时代的喧嚣:事件营销的做秀和无聊
事实证明我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正确的。
面对摆在案前的厚厚的剪报,客户起初会觉得新鲜——“哇!我们上报了!”,但时间一长,他们会发现在资讯如此泛滥的时代,他们的这些传播大多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什么实质上的帮助,自然也就越来越不愿意为公关公司的服务买单了。
开始频繁地失去客户的公关业开始在一些点子创意人的引领下谋求转变,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为客户策划一些事件营销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这个时期的公关业才开始引入真正意义上的策划行为。
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具有名人效应或新闻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手段。一个成功的事件营销策划有时会产生巨大的传播价值。最典型的例子如原本寂寂无名北京富亚涂料,其老总当着众媒体“无奈”之下一喝成名;再如张瑞敏“怒砸冰箱”事件砸出海尔品牌的质量形象等等。
设计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把被动的发稿转化为吸引媒体主动报道,成为这个时期公关行业的新思维。事件营销似乎成了公关业突破发稿瓶颈的救命稻草,一时间形形色色的事件营销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由于行业总体策划能力十分有限,当时的这些事件营销除少数较为经典的案例外,大多流于肤浅的炒作。一段时间后,媒体对企业和公关公司联手的无聊的做秀似乎也渐趋审美疲劳。
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本土公关业的2.0时代。可以窥见,谋求变被动为主动、对客户需求的进一步挖掘是公关业在这个时期的重大发展。总体来说,这种以向消费者为导向,以就事论事和做秀的心态为出发点的事件营销仍然是市场营销理念的产物,对企业营销活动和品牌建设所能起到的作用依旧较为有限。
公关3.0时代的创新:跨界与融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界的营销理念也日趋深刻,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开始完成由市场营销理念向社会营销理念的飞跃——也就是企业的最高使命不再仅仅是卖出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实现产品的价值——而是通过企业的行为,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即实现企业终极的社会价值。
在社会营销理念的支配下,企业的公共关系管理不再仅局限于向消费者的传播,而是转向与政府组织、竞争对手、价值链伙伴(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媒体公众甚至企业内部的多维度传播——力求在特定指向的传播中赢得更有利的认知以及积累相应的营销资源。
基于这样的实际,一些资深实战营销人提出了新的公关3.0理论:公共关系必须是建立在对企业营销实践和品牌建设深刻解剖基础上的多维度传播创新(传播方式本身必须有创意),最终完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家品牌三合一式的确立。
扬子江药业“和平年代的丰碑,护佑众生的使命——英雄母亲检阅英雄儿女”的拥军优属活动。来自全国的80位英雄母亲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并检阅了三军仪仗队——由百姓来检阅三军仪仗队、享受国家元首级的礼遇是史无前例的——这本身就极具新闻价值,众媒体纷纷报道并连篇累牍发表评论,对此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英雄母亲含泪为英雄儿女拭汗的感人照片频频见诸媒体。
活动期间,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巩固国防,支持军队建设是每个企业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大的背景下,才可能诞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国家品牌为企业品牌提供了强大的背书力量。”等言论引发了舆论的高度赞誉和强烈共鸣,给政府、媒体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度剖析扬子江药业案例我们就能够发现,这是一个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家品牌立体传播的过程。护佑是扬子江药业集团的产品品牌,用和平年代保家卫国的军人来扩充“护佑”品牌的内涵是非常合适的,用“英雄母亲检阅英雄儿女”来推广扬子江药业集团“护佑众生的使命”,让企业品牌内涵得到升华,用企业家的远见卓识,阐述国家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建立起企业家品牌的影响力。
公关业来到中国不到二十年,本人自毕业投身于这一行业,尽管期间也曾离开,但对中国本土公关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密切关注。非常庆幸自己能亲身体会这一泊来行业在中国大体上的三个发展阶段,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写出来与有缘人一起分享。
不管眼下公关业是如何的鱼龙混杂,服务水平是如何的参差不齐,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激情的行业。公关公司终究必须致力于企业营销和品牌问题的解决,中国本土公关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企业需求深度挖掘并创造性地满足的过程。创新精神是从事这一行业最为宝贵的品质。
如果你有这一行的从业经验或正在从事这一行业,相信你会有类似的感受,会大体认同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