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管理 » 正文

从蒙牛现象看中国企业家素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21  
     对于中国一些所谓企业家的素质,我一直并不怎么看好。不能因为他们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大老板、成为了亿万富翁,便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误以为他们的素质已经很高,高到了可以与世界级知名企业家媲美的程度。而从中国的一些所谓知名企业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上来看,我们就可以窥见到,他们与那些世界顶级知名企业家相比,其素质可以说差距很大。换言之,与素质均偏低的中国企业家相比,他们或许是可圈可点的。

    1.蒙牛现象的产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蒙牛现象”,它关系到本文的“由头”。这里讲的所谓“蒙牛现象”,是指蒙牛从伊利“裂变”出去这件事。谈到蒙牛从伊利“裂变”出去这件事儿,可以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曾经被媒体炒作成一团。可是,如果我说,这其实是一个弥天大谎,是两位老总唱的一出“双簧戏”,请问,有人相信吗?大概不会有人相信。

    不过,今天我却准备要把这个谜底给大家揭开,希望不要吓到了读者。中国人有句俗语,叫做“一山容不得二虎”。我以为,这句话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它可能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把它用在搞市场经济上,那就是个不知道该有多少问题的问题了,可以说已发展到十分危险的程度。危险在哪?危险就在,伊利“裂变”出个蒙牛,系非理性“裂变”。

    当然,说它“非理性”,是站在管理者、企业家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而不是说这件事情的发生不理性。再换言之,事件发生的本身谈不到“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但如果站在管理者、企业家的层次上去看问题,“蒙牛现象”的发生绝不能说是理性的而一定是非理性的。为何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人类已发展到“聚变”而非“裂变”经济时代。

    大家知道,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企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垄断市场,世界各地先后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并购”高潮,而就在这个时候,蒙牛从伊利“裂变”了出去。上述状态,与上述世界潮流正恰恰相反。我承认,造成“蒙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两位老总可以分别给出许多理由,但有一点不可否——与世界潮流背道实施。

    “蒙牛现象”的产生具有“中国特色”,不能与世界所谓“潮流”进行简单对比,因为中国是中国,世界是世界;有时候我们还不能拿世界来说中国的事。为什么?就因为中国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一般均处于初创时期,相当于西方国家一百年前的那种状态,而在那个时代,西方国家,也有个别“蒙牛现象”的发生。

    2.从蒙牛现象产生鉴中国企业家素质

    既然在一百年前的西方世界也有“蒙牛现象”的发生,那我还有,在这里说三道四的必要吗?当然有了。怎么讲?第一,对于伊利公司来说,“蒙牛现象”的发生,违反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本的本质就在于“增殖”或者说在于“聚变”而不在于“裂变”。千万不要以为,蒙牛的出现伊利就没有损失。牛根生是什么?资本也。

    假如我要是伊利的老板,我绝对不会让牛根生“出走”,会采取给牛根生五百万元,让牛根生出去,再给我建“第二个伊利”,就连这“第二个伊利”叫什么的问题,都可以由牛根生自己来决定。如果是这样,试问,今天的蒙牛又姓什么呢?当然,它还姓伊利。可惜的是,伊利公司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几乎相反的招数,最终导致,中国有一个蒙牛。

    我这是从资本运作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是从企业家的自身素质上去看问题,没有考虑当时的、企业的具体的实际情况,有“马后炮”或“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是,读者又不能不说,假如有上述,那对于伊利公司来说,无疑是“上上策”。可是当年的伊利公司为什么就做不到这一点呢?很显然,与中国企业老板们的素质低有一定联系。

    第二,“蒙牛现象”的发生,凸显中国企业家素质的之低劣,和与世界知名企业家素质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大家应该明白,钱对于像伊利公司这样的大老板们来说,可以说已经没有实际生存价值,那么,它有什么价值?其实,也就是个人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换言之也就是说,他们挣钱的目的,无非是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存在价值,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再换言之也就是说,他们谋的已经不再是一个货币意义上的钱,而谋的是能够做成一件事。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不在于自己能挣多少钱,而在于想证明自己值多少钱。就这么简单。既然如此,伊利公司的老板,为何不能做吸引更多的牛根生的事?难道他不知道,市场的竞争说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道理?否则,中国企业何时才能更大并与世界接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